本周ESG领域重要事件包括: 百度集团任命何海建为首席财务官;微软将在今年第二波大规模裁员中裁掉约9000名员工;更环保黄金提取法“出炉”。
财联社7月4日讯(记者郭松峤)“在资本市场层面,ESG表现正日益成为政府考核、社会评价和投资决策的核心考量因素。越来越多的ESG指标被纳入监管执法、财政支持等政策评估体系,这种制度性安排将倒逼企业提升ESG实践质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院长柳学信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日,财政部官网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从九大方向细化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规范。
柳学信对记者表示,《应用指南》从九个方面细化了披露要求,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在ESG实践上做得更扎实,才能满足披露标准。
柳学信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在ESG实践与信息披露方面将从自愿性逐步转向强制性,披露标准将日趋规范化和细致化,覆盖范围也将持续扩大。行业龙头企业,包括部分非上市大型企业,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动提升ESG披露水平。
那么,哪些关键指标或分析框架可以有效区分实质性ESG信息和形式化披露内容?中国上市公司在ESG实践与信息披露方面将呈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围绕相关话题,柳学信接受了财联社记者的专访。
通过披露要求倒逼企业提升ESG实践质量
财联社:近期,财政部官网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从九大方向细化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规范,这对企业的ESG实践产生了哪些影响?
柳学信: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对企业ESG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份指南虽然表面上是规范信息披露要求,但实质上是通过披露来推动企业提升ESG实践水平。
指南从九个方面细化了披露要求,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在ESG实践上做得更扎实,才能满足披露标准。这将引导企业把ESG理念真正融入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管理中,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绩效指标和考核机制,实现持续改进。
具体来看,应用指南将产生三方面重要影响:一是规范企业ESG信息披露,比如在程序上、实质性议题方面、财务报告信息同步方面,有利于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二是通过披露要求倒逼企业提升ESG实践质量,提高数据的可比性和连续性。三是指导了企业ESG的实践活动,促进企业更好地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该准则与国际主流标准(如ISSB等)保持接轨,这将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让国际投资者和国际市场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企业的ESG实践和进展。这不仅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参与度,也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为全球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力量。
传统行业补齐ESG短板,更能获得资本市场关注
财联社:不同行业(如新能源 vs. 传统能源)的ESG表现对估值影响是否不同?哪些行业的ESG改善能带来最明显的市值提升?
柳学信:关于不同行业ESG表现对估值的影响,这个确实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目前的研究结论也不太一致,有些研究表明ESG表现能提升估值,但也有些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具体来看行业差异的话,像新能源行业和传统能源行业,它们在ESG估值影响上确实存在明显不同。新能源行业在环境“E”维度上天然具有优势,比如在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等方面,这使它们通常能在主流评级机构那里获得更高的ESG评分。这种评分优势理论上会带来更高的估值。但要说是否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这个目前还很难下定论,因为最终估值不仅要看ESG表现,还要结合财务表现等综合因素。
至于哪些行业的ESG改善能带来最明显的市值提升,这个确实不太好说。就像前面提到的,ESG改善本身需要投入成本,这些成本反而可能对市值产生影响。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反而是那些传统行业,当它们补齐ESG这块短板时,往往能获得资本市场更多的关注,带来更明显的市值提升。因为这些行业原本在ESG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一旦建立起规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市场反应会比较积极。
有效的分析框架应聚焦于企业是否披露了可验证、可比较的绩效结果
财联社:作为投资分析的重要依据,您认为哪些关键指标或分析框架可以有效区分实质性ESG信息和形式化披露内容?
柳学信:在区分实质性ESG信息和形式化披露内容时,关键在于考察信息披露是否具备可量化的绩效指标和结果导向。定量指标如能源消耗数据、污染排放数值、员工福利投入等具体成果性数据,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的实际ESG绩效,这类信息属于实质性披露。相反,仅通过定性描述、宣传图片或口头承诺来展示ESG行为,而缺乏对行动效果的具体量化呈现,则容易被归类为形式化内容。
国际实践中常强调“言行一致”(walk the talk)原则,即企业披露需与实际行动相匹配。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若企业仅宣称减少碳排放却未提供减排量、能源结构转型等具体数据,便存在“漂绿”嫌疑。同理,在员工关怀方面,仅泛泛而谈“重视员工权益”不如直接披露员工培训时长、健康安全投入资金等硬性指标更具说服力。
因此,有效的分析框架应聚焦于企业是否披露了可验证、可比较的绩效结果,而非停留在过程描述或愿景陈述。
财联社:随着ESG信息披露监管趋严(如ISSB标准),您认为未来哪些报告要素将成为判断其真实价值的关键区分点?
柳学信:未来判断报告真实价值的关键区分点将聚焦于那些能直接反映企业ESG实质性绩效的硬性指标。在环境(E)维度,气候变化应对的具体成效将成为核心,比如降碳数据、污染治理成果、能源效率提升指标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际行动,这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程度。
在社会(S)层面,供应链管理的透明度和员工权益保障的深度披露尤为重要。包括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ESG要求执行情况、员工健康安全投入、职业发展支持力度以及对社区发展的实质性贡献,这些要素不仅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更直接影响其长期社会声誉。
在公司治理(G)方面,治理结构的稳健性和管理机制的完善性将成为关键评估点。具体包括董事会多元化程度、公平竞争机制的建立、商业道德与伦理规范的实施效果等,这些治理要素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企业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些绩效导向的指标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们不仅反映了企业ESG管理的真实水平,更能直接影响财务表现和资本市场估值。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依据这些可验证、可比较的实质性数据来评估企业长期价值,而非停留在表面的承诺或泛泛而谈的理念陈述。未来,只有那些能提供具体行动证据和量化成果的ESG报告,才能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和市场检验中展现真实价值。
要加快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ESG标准体系
财联社:展望未来,您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在ESG实践与信息披露方面将呈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进程,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或策略?
柳学信:展望未来,中国上市公司在ESG实践与信息披露方面将呈现几个显著的发展趋势。
首先,ESG披露将从自愿性逐步转向强制性,披露标准将日趋规范化和细致化,覆盖范围也将持续扩大。行业龙头企业,包括部分非上市大型企业,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动提升ESG披露水平。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将强化对信息真实性的核查力度。为适应这一趋势,更多上市公司将设立专职ESG委员会或部门,并配置专项资源推动相关工作,这种投入不仅体现在资金层面,更包括组织架构和人才体系的系统性建设。
对于建议,政策层面应加强跨部门协同,统筹生态环境、发改、财政、金融监管等领域的政策要求,形成系统化的ESG政策框架。标准体系建设尤为关键,要加快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ESG标准体系,通过建立权威的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组织机构,解决当前标准碎片化问题,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在国际规则对接方面,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ESG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形成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规则。
此外,还需培育完善的ESG生态体系:发展本土化ESG评级、鉴证等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市场话语权;支持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ESG政策;加强ESG人才培养,构建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并通过专业教材研发和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些系统性举措将共同推动中国ESG实践从合规导向转向价值创造,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