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首席分析师转行“煨汤师”,从写研报到盯火候,哪个更难?
①首席分析师跨界餐饮,开汤馆之前已创业5年;
                ②“首席煨汤师” 为原天风证券纺织服装行业的首席分析师吴骁宇,入行餐饮已有一年;
                ③天风证券目前共有111名分析师,人才梯队建设上,更注重培养跨产业人才。

财联社7月3日讯(记者 赵昕睿)卖方分析师转型案例明显增多,前有跨界教培,提供高中科创一条龙服务,后有首席分析师转换身份,成为餐饮界“首席煨汤师”。

这个餐饮行业的跨界,再度引起市场对卖方分析师转型现象的关注。写研报到剁排骨、看火候,从资本市场的深度剖析,到烟火灶台前的创业,这一跨度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首席分析师跨界餐饮已有一年

探究背景,这位转型 “首席煨汤师” 的从业者,是曾任天风证券纺织服装行业的首席分析师吴骁宇。“以前优化的是股票模型,现在优化的是汤的味道和店里的流程”,他在个人账号“吴哥|上海汤和古法煨汤”置顶视频中,分享着自己从打工到创业的体会。

从履历来看,吴骁宇本科毕业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金融学专业,硕士毕业于美国本特利大学金融学专业。自2009年入行,吴骁宇便深耕纺织服装领域研究,先后在湘财证券、民生证券、中泰证券、天风证券任职。凭借十余年积累,从普通分析师成长为行业首席。

为何选择煨汤这一赛道?吴骁宇在账号中透露,2018年,受市场波动及公司调整,职业发展面临转折。在创业经营煨汤馆前,他已有过 5 年威士忌酒吧合伙经营经历,后续因个人对线下消费的判断,从而瞄准“古法煨汤”这一小众赛道。在他看来,这一小众细分领域“有底蕴、有温度、有搞头”。

从萌生想法到落地实践,吴骁宇的煨汤馆历经一年半筹备后正式开业。如今,入行餐饮已有一年,时间虽不长,但他在账号简介中表示,对钻研餐饮下足了功夫。在分享创业历程最后,吴骁宇直言,这碗汤是自己经深度研判后选中的 “潜力赛道”,诚邀消费者进店品尝。

首席煨汤师曾任职天风证券

时间线来看,吴骁宇于2016年9月告别中泰证券,在同月加入天风证券后,于9月23日在天风证券产业论坛上对“新抛储时代的棉花市场”做展望分析。

记者留意到,吴骁宇曾组建过团队账号“骁语风尚”,在2017年下半年频繁更新。“纺服领域产业及公司深度研究,具有全球化视野,一二级资源对接”,吴骁宇在账号上这样介绍着自己的团队。

2017年8月30日,“多因素催生纸尿裤市场潜力,重点关注延江股份”成为该账号发布的首篇周报。在同年10月22日发布“纺织品带动纺服出口恢复性增长,建议关注成长性好、估值合理相关标的”研报后,账号便陷入停更。

值得注意的是,据2018年中国证券分析师与证券公司预测准确性评价显示,在原材料轻工排名中,吴骁宇所属公司仍为天风证券。该预测评价周期覆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这意味着吴骁宇2018年上半年仍就职天风证券。

结合吴骁宇在账号中的创业分享,2018年市场波动叠加公司调整,后续开始了5年酒吧创业,时间线上吻合。

从金融圈到烟火气,吴骁宇分享最大的心得就是拥抱困难,不断迭代。“人生如同煨汤,急火不行得文火慢炖”。

近期同样跨界的前分析师周寒阳,后续也更新了转型缘由。他认为,职业选择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圈、自己的爱好、社会给予的回报来进行考量,并指出行业应选择“AI 难以替代的赛道”。

结合近期卖方分析师转型案例来看,一条清晰脉络浮现:转型人员并非割裂专业背景,而是以研究领域为原点向外延伸。本质是将行业洞察转化为商业实践。这种 “思维导图式转型” 成为职业发展考量的一种新方式。

天风证券以“产业研究”为核心,更注重跨产业人才培养

卖方分析师动向一直备受市场关注,不仅有首席分析师转型,天风证券卖方人员变动中,今年已有两名知名分析师跳槽引起关注。

2月18日,原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副所长、固定收益研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加盟财通证券,任业务所长、首席经济学家。

3月4日,原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宋雪涛于在个人公众号宣布,因个人发展规划调整,已于2025年2月28日正式告别了天风证券。为追求不同挑战,在3月3日加盟国金证券,任职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继续拓展宏观研究深度与广度。

追溯天风证券研究所发展历程,公司于2016年重塑研究业务,这一年同时是公司申报IPO的阶段。天风研究组建之初,因“创业”文化引进了彼时行业新财富白金分析师赵晓光后,便确立了以产业链研究方法为核心,确保宏观、策略与行业研究之间、产业链之间的互相印证与互相补充的设立理念。

发展至今,成为品牌价值影响力一流的平台型卖方研究机构和国内第一流的产业智库成为公司长期的研究定位。

“每一位分析师都需要去寻找一个平台来验证对卖方市场的再塑造”,现任天风研究副总经理唐海清曾表示,在这一观点上与赵晓光保持高度认同。卖方研究本质应是能够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为产业服务。可见“产业研究” 不仅是方法论,更成为凝聚研究团队的核心纽带。

2016年年底,天风研究所团队基本搭建完整,人员规模接近200人。在2022年启动及推动“新生代百人计划”项目下,研究团队规模在2022年已超过300人。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天风证券研究员规模为111名,与以往相比呈缩减态势。

如何打通人才培养机制?赵晓光曾介绍,近年来天风研究已将人才梯队建设的重心放在内部挖掘和培养的“内生”上,通过主动迭代,淘汰一部分分析师,打造一支年轻化、专业化,以85后、90后为主的研究团队。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才梯队培养上,天风证券更重视有过两三年其他产业工作经历、有转行分析师意愿的人才,与公司强调的产业链研究有所契合。

面向2025年,天风证券表示,研究业务要发挥“发动机”作用,将经营“政策+专家圈+调研问卷+数据科技”四位一体的深度研究体系。同时,以产业链研究为抓手,打造国家级的高端产业智库,在政策研究、产业研究、数据体系、研究系统化、研究数据化等5个领域展开多维度布局。

券商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