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中国创新药“BD数量之王”如何炼成?和铂医药王劲松:不能只瞄准合作方需求
财联社记者 何凡
2025-07-03 星期四
原创
①和铂医药董事长王劲松在专访时分享认为:每个BD交易都非常有挑战性,研发体系需对标国际最高标准。
②王劲松透露称,公司与阿斯利康第一次合作挑战非常大,所有的信息和数据评估都是通过线上方式完成的。
③王劲松认为,产品要用于什么样的临床、病人需求,是一个金标准。
创新药
关注

财联社7月3日讯(记者 何凡)与MNC(跨国药企)进行BD(商务拓展)交易,已成为中国创新药企出海的核心策略,也是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舞台的起跑线。今年以来,和铂医药-B(02142.HK)陆续与阿斯利康、大塚制药等达成合作,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劲松博士在接受财联社记者专访时,深度详解其BD方法论:每一项BD交易都非常有挑战性,合作方向和战略均有很大差异,研发体系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

当下,和铂医药正从“管线驱动”向“平台+管线”模式发展。然而,如何在未来保持高质量的BD水准以及持续盈利才是关键,王劲松在专访中认为,除瞄准合作方需求外,病人和临床价值更值得关注。

数据完整性和质量尤为重要

上月末,被业内称为“中国BD之王”的和铂医药宣布与大塚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推进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BCMAxCD3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的开发,此次交易涉及金额逾6.7亿美元。

“公司在开展对外合作时,首先会寻找在战略上具有高度协同性的合作伙伴,这样能保证双方共同开发的产品项目能够有持续的资源和投入,以及在某些细分领域有更专业化的资源能够对接和铂医药相应的产品。”在问及为何本次BD交易会选择大塚制药时,王劲松表示,“首先,大塚制药作为一家国际化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北美、亚洲等区域具备深厚的临床开发能力和成熟的商业化运营实力,尤其近年来,其在自免疾病领域进行了深度耕耘,为和铂医药的产品在全球进行临床开发和商业化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在与大塚制药的高管进行持续且深入的交流后,我们得到了非常明确的信息:他们在自免疾病领域进行了长期规划与布局,这与和铂医药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

实际上,这并非公司今年与MNC达成的首笔交易,早在今年3月,和铂医药就与阿斯利康签下超300亿元大单,而这也是自2022年以来,公司与阿斯利康的第三次合作,双方之间的“绑定”越来越深。

“每一项BD合作都非常有挑战,都有自己独特的困难点。”王劲松坦言,2022年,公司首次将靶向CLDN18.2xCD3 TCE双抗的全球权益授权给阿斯利康,这也是中国首个出海的双抗产品。而受疫情影响,双方都无法见面,因此,在与阿斯利康的首笔交易达成的过程中,所有的信息和数据评估都是通过线上方式完成的,“双方第一次合作挑战非常大,不过最终,由于我们数据的完整性和质量都很高,而且整个研发创新体系是依托国际最高标准来建立的,所以经受住了考验。”

除传统BD模式外,和铂医药在今年1月同科伦博泰,与Windward Bio完成了一项NewCo交易,和铂医药和科伦博泰有权获得总计高达 9.7 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针对当下最火热的医药融资方式——NewCo模式,王劲松认为,公司主要是考虑到有些项目还需在国际层面进一步推进后续的临床开发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公司在选择合作方时,主要会考虑以下三方面能力:第一,熟悉国际临床开发流程;第二,熟悉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尤其是具备与MNC合作的背景和经验,使合作产品在开发和商业化过程中,有进一步和MNC对接的潜力;第三,Windward Bio的创始人是非常资深的行业操盘手,在资本市场上有很强的运营能力,能够让和铂医药的产品有资源进行深度临床开发的同时,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

“每一项BD合作的方向与战略都有很大差异。对于早期产品,从共同开发、联合研究到对外授权(License-out),都有不同的考量因素。对于一些能够快速取得临床数据,快速提升产品价值的管线,我们也会在临床阶段探讨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产品进入临床中后期,需要大量资源来进行全球化开发的时候,我们会考虑与具备国际开发能力的合作方携手共同开发,这将极大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值。”王劲松评论道。

国际合作如何持续性达成?

此前过往,皆为序章,未来和铂医药如何才能持续保持成长性,最终实现长期价值,仍是市场关注的重点。

除了风头正盛的BD交易,和铂医药巴托利单抗已于去年提交了上市申请,或将成为和铂医药首个商业化产品,开启公司收入新来源。但在重症肌无力市场,再鼎医药(09688.HK)旗下的艾加莫德、优时比旗下罗泽利昔珠单抗注射液等带来的竞争压力同样不容小觑。

同样是以FcRn为靶点的药物,巴托利单抗有何优势呢?王劲松告诉财联社记者,首先,巴托利单抗是唯一一款在中国患者群体中完成临床一至三期试验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它是基于中国的治疗方案,依托中国专家团队、面向中国市场而开发的一款创新药。同时,该药物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在定价方面拥有相对独立的体系。

另一方面,和铂医药专有的Harbour Mice®和HBICE®技术平台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可扩展性。子公司诺纳生物作为一家国际化生物技术公司,已具备开发前沿领域复杂分子的能力,涵盖双抗、多抗、ADC、CAR-T、mRNA等创新方向,且相关业务收入占比正逐年攀升。

在被问及未来和铂医药更倾向于成为“平台型生态企业”还是“管线驱动型药企”时,王劲松回应称,在和铂医药已经深耕的领域,例如肿瘤、免疫性疾病等方向,公司肯定还会继续推进更多创新产品的研发,提升产品线的丰富度、竞争力以及价值。在肿瘤治疗领域,公司会进一步发挥平台优势,重点布局并推进双抗、ADC药物针对实体瘤的研发进程。另一方面,除传统的双抗、多抗外,公司还将在代谢、神经系统疾病、肥胖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开展布局,拓展技术平台的应用场景。从最初和其他公司合作开发,到目前公司已掌握自主的Payload、Linker等技术,能够构建属于自己的ADC药物研发管线。

而从业绩上看,和铂医药已经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对于一家18A公司来说,王劲松将和铂医药的快速发展归因于三个因素:首先,国家将医药健康相关的科研作为核心战略,公司充分受益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的良好生态;其次,中央及各级政府持续投入大量资源支持并鼓励创新;第三,全球范围内及本土培养的人才汇聚上海,同时,公司自创立之初就专注于和国际对接。王劲松强调:“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但如果不瞄准国际前沿的顶级创新标准,就难以研发出真正服务于中国患者的创新药物和产品管线。”

“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管线,如果只瞄准合作方的需求,有时是不恰当的。更为关键的是,从项目起始阶段就要明确产品将用于什么样的临床需求,以及满足哪些尚未满足的病人需求,这一点至始至终是一个金标准。”在和铂的发展路径上,BD虽是成功的标志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王劲松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一定要重视质量和体系的建设,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产品具备差异化优势,能够满足合作方对产品线布局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从立项之初就要始终聚焦于所服务的病人群体以及产品能带来的临床价值。唯有如此,我们才有机会在产品研发的每个阶段开展常规且持续的国际合作。”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抄底成功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