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电报解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机构称深海科技具有经济和国防双重战略价值,2025年产业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这家公司在深海电站、水下水面无人设备等均有技术和业务布局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机构称深海科技具有经济和国防双重战略价值,2025年产业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这家公司在深海电站、水下水面无人设备等均有技术和业务布局,另一家已开展了用于配套深海涉及的锻造连接件等三类产品的研发工作。

一、深海科技正在从“科研探索”向“产业驱动”转型,有望带来军民深海产业链共振

深海通常指水深超过200米的海域,深海科技是指用于探索、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并研究深海极端环境的一系列先进技术和跨学科体系。其定义不仅包含技术工具,更承载国家战略安全、经济新增长极和国际竞争格局重塑的多重使命。在能源方面,深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储备和生物资源。例如深海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硫化物所富含的钴、锰、镍等稀有金属储量远超陆地。美国地质调查局预计到2065年,关键金属供应的35%-45%将来自于深海开采。

此外,近年来美、日、俄、法、德等各国纷纷发布“深海”相关战略文件,且多将其与“国防”挂钩,例如日本2023年《海洋基本计划》提到:将推动水下自治潜水(AUV)和无人遥控潜水器(ROV)等装备研发,以满足警戒监视和资源勘探需求。

在此背景下,3月12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过去在2021、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深海”概念,描述分别为“深海工程”、“深海深地探测”。业内认为,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深海科技”的提出,标志着深海科技正在从“科研探索”向“产业驱动”转型,有望带来军民深海产业链共振。

二、2025年深海科技产业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达到105438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同比增长5.9%,高于国民经济增速0.9个百分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占全国GDP的7.9%。根据麦哲洞察预测,2025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有望超过13万亿元,届时深海科技相关产业规模或将占25%以上,即超过3.25万亿元。

其进一步指出,深海科技兼具“军民”属性,具有经济和国防双重战略价值。2023年商业航天和2024年低空经济行情演绎路径对深海科技板块具有借鉴意义;从产业角度看,国家顶层重大项目是深海科技产业发展早期需求和投资的主要来源,建议关注参与国家级项目、拥有卡位壁垒的核心供应商,如水听器、潜航器、UDC等。此外已具备商业化场景落地能力的公司有望在深海科技向深海经济转变之时率先受益,建议关注深远海风、海洋施工等方向。

三、相关上市公司:巨力索具、海兰信

巨力索具:“海油观澜号”在陆上组装阶段采用和应用了公司的索具产品。公司已开展了单股永久系泊钢丝绳、系泊纤维缆、用于配套深海涉及的配件及锻造连接件三类产品的研发工作。

海兰信:公司是远洋商船、海工特种船领域、公务船领域、近海及远洋渔船领域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公司两大系列产品包括船舶通信导航产品系列以及海洋遥测遥感产品系列。公司二十多年长期深耕海洋科技领域,在深海科技方面,对于海底观测网的接驳盒技术,深海电站,水下常压潜水系统,深海物探,水下水面无人设备等均有技术和业务布局。

相关个股:
巨力索具+1.62%
海兰信+1.61%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相关阅读
热门解锁
电报解读
重磅独家解读
立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