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年中消费旺季,一批沪市消费零售公司借助AI技术,在消费者洞察、人群圈选等环节实现效率提升; ②“AI+消费”的场景不断迭代,产品推陈出新,AI 正助力企业探索消费零售业的数智化发展方向。
《科创板日报》5月26日讯 “难得一见的融资天才和讲故事天才。”
在AI的故事里,ChatGPT的创造公司OpenAI无疑占据着核心;而在OpenAI的故事里,萨姆•奥尔特曼无疑是站在最中心的关键人物。
日前,两本有关于OpenAI及萨姆•奥尔特曼的书(《乐观主义者:萨姆•奥尔特曼、OpenAI与未来之路》及《AI帝国:萨姆•奥尔特曼的OpenAI中的梦想与梦魇》)正式出版,展示了奥尔特曼从前不那么为外界所熟知的另一面。
▌讲故事
一定程度上来说,萨姆•奥尔特曼的轨迹符合“硅谷经典剧本”:从斯特福退学,创业失败,却也因此引起Y Combinator联合创始人Paul Graham注意,之后在28岁时接替后者成为YC总裁。
在以科技见长的硅谷,会讲故事是一项重要技能。
在《乐观主义者》作者Hagey看来,在这里,相较奥尔特曼的技术才能,他身上“敢于梦想、具备亲和力、让人相信他能预见未来”的个人特质反而更有价值——换言之,他像一个真人版ChatGPT,能变成任何人希望他变成的样子。
“他(奥尔特曼)非常擅长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动机。当他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所说的话并不一定是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反而更多取决于‘他认为对方需要听到什么’。” 《AI帝国》作者Karen Hao直言。
正是有着这个技能傍身,奥尔特曼描绘出了极具说服力的未来愿景,并由此吸引到了无数融资,说服更多人才加入自己的创业项目。
在创办第一家初创公司Loopt时,奥尔特曼也坦承,自己并不一定怀有更宏伟的目标,他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很酷的想法”。他想置身于硅谷热门活动的中心,而成为一家公司创始人正是通向这个目标的最佳道路之一。
之后,这位“ChatGPT之父”的野心扩大:他想涉足能改变人类轨迹的技术,实现这种目标的人不仅能获得更多影响力和财富,还能被载入史书。
作者Hao表示,无论她采访过谁,无论这些采访对象和奥尔特曼合作了多长时间,都没有人真正知道后者的最终信仰和驱动力是什么,究竟是他描绘的那些野心勃勃的愿景和使命,还是想要站在权力中心——不过对于很多成功的科技公司CEO而言,可能二者兼有。
▌“所有与他发生冲突的人都离开了”
在奥尔特曼的AI故事里,一个避不开的关键伙伴就是马斯克。
据悉,十几年前的马斯克,坚信创造超级智能系统是“召唤恶魔”,担心谷歌将开发出真正的人工智能并可能让其沦为“邪恶力量”。而在2015年创立OpenAI的奥尔特曼,彼时经常与马斯克共进晚餐,表达了自己对马斯克这种担忧的共鸣,并劝说马斯克资助一个更理想主义的公司。在写给马斯克的邮件中他这样说,“如果它注定要发生,那最好不会是谷歌率先实现。”奥尔特曼还提出建立一个“AI曼哈顿计划”非盈利项目,开发“善良”的AI。最终,奥尔特曼赢得了马斯克投资10亿美元的承诺,还让马斯克为自家公司亲自取名“OpenAI”。
后面的故事当然也已为大家所熟知,二人最终因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马斯克虽然为OpenAI带了初始资金和个人名誉背书,但最终几乎什么也没捞到。
“所有曾与他(奥尔特曼)就AI发展愿景起过冲突的人都离开了——马斯克离开了,Dario Amodei离开了,Ilya Sutskever离开了(注:这三位均为OpenAI早期领导者),还有很多其他人也离开了……他们挑战了奥尔特曼,最终奥尔特曼赢了。” Hao说道。
2023年OpenAI一场持续多日的“宫斗大戏”引发全球瞩目:奥尔特曼突遭OpenAI董事会解雇,数日之后又得以复职。
从两本书的描绘来看,彼时OpenAI董事们“受够了奥尔特曼的‘双面行事和极度回避冲突’的作风”,这种行事方式助长了“一个没有方向、混乱且背后捅刀子的环境”。
OpenAI联合创始人Ilya Sutskever回忆道,奥尔特曼对他“说一套做一套,还假装一切只是意外”。
注:
《乐观主义者:萨姆•奥尔特曼、OpenAI与未来之路》作者为Keach Hagey,奥尔特曼表示,自己有参与该书创作过程;《AI帝国:萨姆•奥尔特曼的OpenAI中的梦想与梦魇》一书未获OpenAI支持,其作者Karen Hao在ChatGPT面世之前,曾在2020年走访OpenAI并发布专访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