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5月游戏版号出炉,国产及进口共144款新游获批,为今年以来单月发放数量最高,《异环》《命运:群星》等期待之作均有斩获。 ②截至目前,今年已经有654款新游拿到版号。其中610款为国产游戏,44款为进口游戏。包括本月在内,国产和进口游戏已经连续八个月同时发放。
财联社5月23日讯(记者 付静)价格曾炒到10万、一码难求的AI智能体平台Manus本月宣布开放注册,本周腾讯、京东、荣耀、昆仑万维(300418.SZ)等陆续宣布各自智能体新进展,智能体市场关注度再受带动。22日上午天工超级智能体上线不久后,昆仑万维更发布限流通知。
财联社记者从业内最新获悉,智能体技术发展和应用业务的发展需求增长共同推动智能体的快速发展,今年市场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业内关注SaaS是否已“死”的话题,不过现阶段智能体难以取代一般通用软件。目前国内多家厂商均支持MCP协议但生态待完善,随着MCP协议等技术标准化推进,市场将逐步从“概念验证”转向“广泛应用”。
智能体开启高速增长期
22日,昆仑万维发布天工超级智能体,上线后由于用户使用量过大导致卡塞,昆仑万维已采取限流措施。
受此消息影响,昆仑万维涨停,AI智能体概念受其影响局部异动,创意信息(300366.SZ)、彩讯股份(300634.SZ)、焦点科技(002315.SZ)、南兴股份(002757.SZ)、酷特智能(300840.SZ)等跟涨。
当前,AI智能体已开启爆发式增长。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负责人、腾讯优图实验室负责人吴运声告诉财联社记者,业内厂商看到了两个方面趋势,一是智能体技术快速发展,二是应用业务的发展需求增长,两方面共同推动智能体的快速发展,成为一个自然且必然的趋势。
技术层面,吴运声称底层工具调用技术亦在快速演进,经历了从Function Calling(模型理解用户需求后直接选择并调用一个工具处理请求)到ReAct模式(模型在调用工具前须进行明确思考)到Code Agent(通过生成完整代码批量调用多个接口并计算结果)几个阶段。
财联社记者从腾讯方面获悉,其正加速智能体应用,将腾讯云大模型知识引擎升级为智能体开发平台,集成腾讯云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全面的Agent能力,接入DeepSeek- R1、V3模型和联网搜索。目前,腾讯云智能体平台已在腾讯内外多个业务中落地。
本月,京东推出JoyAgent智能体2.0,截至目前京东内部运行的智能体已超1.4万个;荣耀称将在AI智能体时代与合作伙伴打造AI终端新范式;6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还将发布《智能体产业图谱》。
据了解,在目前智能体的应用方面,C端集中于工作效率提升工具,如低代码编程、新媒体创作等,B端则侧重企业AI数字化转型。
吴运声称,ToB场景下,Agent的本质是一种新的应用形态,与传统软件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具备自主规划能力,可根据自然语言指令自主调用工具,甚至多个Agent协同完成一个复杂任务,范式和过去软件预设流程有本质不同。
IDC中国副总裁钟振山认为,通用大模型市场步入整合期,而Agentic AI正在重塑企业战略。而能否成功应用则取决于是否有明确的业务目标和场景、是否建立了人-AI协作框架等业务和企业文化等多方面举措的落实情况。AI智能体的企业级渗透与消费级普及需跨越“效率-安全”和“创新-伦理”的双重鸿沟。
灵犀光年联合创始人张亮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整个C端还是缺少一些杀手级AI智能体,目前还是业内人士接触较多,绝大部分普通用户主要还在使用基础AI大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智能体爆发,SaaS是否已“死”受到关注。
钟振山表示,“新的SaaS时代即将到来,以前我们说软件即服务,更多是工具角色,未来可能是服务即软件,其实这一块释放的价值应该是传统SaaS的10倍或者更大。”
不过其表示,智能体现阶段不是去取代一般通用软件的,更多是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调用企业内部软件。
吴运声则认为,智能体和SaaS最关键的区别在于:其一,智能体具备自主思考和决策能力;其二,智能体能融合确定性工作流与自主规划机制。
MCP协议受关注
目前,国内多家厂商均支持MCP协议。
财联社记者于本周获悉,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支持MCP协议,预置的插件包括腾讯位置服务等生态MCP Server,帮助智能体更好地调用工具、查询数据。昆仑万维的天工超级智能体中,通用智能体亦接入了数十个MCP,用于生成图片、海报、音乐、MV、宣传片、有声读物、绘本等多媒体内容。
此前,阿里云推出全生命周期MCP服务,首批集成97款工具;百度发布企业级MCP服务;字节跳动“Coze 空间”亦支持MCP扩展集成。
张亮介绍,“MCP实际上是一种统一接口能力,使得各家的智能体互联互通,有点像PC时代的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用户通过一个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各种各样的网站。”
张亮称,MCP协议对于智能体最核心的改变就是将一个个孤岛变成互联互通的智能体,原来只能是厂商自家服务调用,不同生态无法互联互通。有了MCP协议就可以调用各平台的数据和应用,快速给客户整理出方案。其价值在于起到纽带桥梁作用,提供统一交付体验,有利于AI应用落地。
他进一步表示,MCP协议亦将对AI智能体开发者带来利好。“MCP协议未成熟之前,智能体其实多多少少还是存在割裂感,开发者需要和服务商联动,通过电脑虚拟机方式获取对应数据,这种形式一方面效率太低,另一方面比较耗算力。各服务商开放MCP协议后,开发者专注做好垂类场景问题的解决就可以。”
IDC方面认为,标准协议正在重塑技术融合与产业协作的底层逻辑,未来随着认证体系、沙箱部署等安全机制的完善,及微软、谷歌、阿里、腾讯、百度等巨头的深度参与,MCP有望重塑AI开发与应用的基础设施。且随着MCP与A2A等协议的发展,中国厂商有望在AI工具链标准化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
不过吴运声称,不认同业内出现的“MCP是拐点”的说法。其认为,MCP是一个模型调用工具接口的开放协议,只是技术发展中的一个具体点。技术发展是多维度、多点的,不止MCP。
“MCP协议生态的玩家有在增长,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善的状态,这是一个肉眼可见比较大的问题。”谈及当前进展,张亮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