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帕瓦同日公告,公司董事会同意选举王宝良先生为公司董事长。
在全球造船业竞争格局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船舶(600150.SH)凭借持续攀升的订单规模、稳健的经营业绩和强劲的产业协同效应,正迎来发展新拐点。作为中船集团旗下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中国船舶不仅承担着“引领行业发展、支撑国防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职责,更以自身对高端船型、绿色智能和深海装备的深耕细作,成为整个集团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5月20日,中国船舶参加了中船集团控股上市公司2024年度集体业绩说明会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董事兼总经理施卫东等管理层出席,并就公司在手订单、营收目标、合并重组、转型发展等多方面与投资者进行了深入沟通。据悉,中国船舶在2024年继续稳健推动主营业务发展,全年营收和利润双双实现增长,为即将到来的重大资产整合做好了坚实铺垫。
市场关注的不仅是眼前的业绩,投资者更聚焦于公司如何穿越行业周期波动,创造可持续的成长动能。展望2025年,中国船舶将紧抓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景气度提升机遇,积极布局深海装备、特种船舶以及绿色智能新船型研发储备,努力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升级,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紧抓机遇创造中国速度 精益管理实现更大效益
全球造船业正经历十年一遇的景气周期。近年来,国际航运市场需求增长、俄乌冲突等因素拉长航线,叠加绿色海事规则实施,船舶行业需求增加,新造船市场活跃。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24年全球新造船交付4037.68万吨,较近五年(2019—2023)均值增长21.94%,且新造船价格指数较2020年的相对低点涨幅超50%。
中国船舶的业绩增长正是这一周期的缩影: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85.84亿元,完成年度经营目标的108.84%,扣除2023年确认的海工平台收入影响后,同比上年增长 14.04%。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手持民品船舶订单322 艘/2461.07万载重吨/2169.62亿元,合同金额同比增加41.34%。
在回应投资者对于公司业绩增长预期的关切时,中国船舶提出,2025年经营目标为完成营业收入805亿元,实现民品造船完工89 艘/634.31万载重吨,修船完工270艘/19.35亿元,应用产业产值16.10亿元。
公司管理层认为,营收目标的提升,既得益于手持订单已排期至2029年的稳定支撑,也源自持续提升的生产效率和智能化制造能力,“争取早交船、多交船”已成为公司设定收入目标的重要原则。
公司还将安排下属企业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结合自身情况和市场需要,积极探索、合理增加生产能力,尽可能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生产效率。例如2025年3月,公司子公司外高桥造船新增1000吨龙门吊,助力船坞产能进一步提升。
亮眼业绩之下,投资者希望公司继续寻找净利润率的提升空间。对此,中国船舶回应称,将通过不断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和精益化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船舶交付总量、降低船舶制造成本,努力实现更大效益。
重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协同效应释放发展动能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合并,无疑是本次业绩说明会的焦点。自2024年9月启动以来,这一交易总价超千亿的合并案已获国务院国资委批复。业绩说明会上,中船集团副总经理胡贤甫介绍,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合并是A股市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5月8日已获得上交所受理,进入监管审核阶段。
根据既定方案,本次重组完成后,合并后的中国船舶作为中船集团核心军民船舶建造总装上市平台的定位进一步确定,中船集团下属主要核心造修船厂江南造船、大连造船、外高桥造船、武昌造船、广船国际、北海造船、中船澄西等将整合于合并后的中国船舶,从而增强上市公司经营质量和核心功能,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同业竞争、维护中小股东权益。
在此背景下,交易将从多方面实现“1+1>2”的效果。首先,通过合并形成的规模效应,可在全球造船标准的制定上拥有更多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中国船舶”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技术与人才资源的深度整合,将加速智能制造和绿色新船型的研发落地,助力公司在新兴市场抢占先机;另外,统筹各大船厂的接单和排期,突出各船厂的相对优势船型,有利于打造全球船舶建造领域的单项冠军,增强高附加值船海产品的议价能力。
本次合并实施后,中国船舶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规模优势进一步发挥,价值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品牌溢价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将显著增强。
打造深海科技产业高地 夯实价值提升股东信心
如果说重组是“做大”,前沿领域的突破则是“做强”的关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船舶在业绩说明会上提出:“公司将进一步增强深海装备研制能力,提升深海开发技术与装备市场竞争力,打造深海科技产业高地,大力提升公司估值科技含量,多元开拓未来利润增长点。”
这一战略布局与公司的技术储备高度契合。作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在建航空母舰、大型LNG船、大型邮轮的上市公司,中国船舶已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积累了深厚实力,在深海科技方向上,公司交付的“探索三号”成为国内首艘具备全球深远海探测与极地冰区载人深潜支持能力的综合科考船;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实现国内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从第三代到第六代的跨越式发展;由参股子公司黄埔文冲自主设计建造的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集成了全球顶尖的钻探技术,拥有在海域11000米深度进行超深钻探的能力。
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节奏层面,中国船舶强调“产学研协同”策略的重要性,计划积极构建深海科技“研发-验证-应用”闭环,形成“科研成果反哺产业、产业需求牵引科研”的良性循环,促进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据悉,去年以来,中国船舶整合企业内外部的科技资源,与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利用社会创新资源、与华为、联通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密切结合,联合创新。
作为一家始终重视对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公众公司,近年来,中国船舶利润分配均不低于当年实现归母净利润的30%。业绩说明会上,公司表示将高度重视市值管理工作,始终秉持上市公司姓“公”意识,不断强化公司治理水平、信息披露质量和规范运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市值管理和资本市场沟通,夯实价值创造基础,提升投资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