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核聚变多项目现新进展 产业链行至何处?业内预计下一阶段性节点或最快在2027年|聚焦
2025-05-20 星期二
原创
①核聚变领域近期频现新动作,国内多个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多家产业链上市公司回应最新业务进展;
②从了解到的整体情况来看,国内核聚变项目的下一阶段性节点或在2027年至2028年左右,届时开启招标的相关装置将完成建设。
可控核聚变
关注

《科创板日报》5月20日讯(记者 黄修眉 李煜)核聚变领域近期频现新动作,国内多个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其中,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正式启动,较原计划提前两个月;中核官网新增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若干招标项目,显示中国聚变公司即将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中核集团新装置呼之欲出;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双亿度”的突破性进展。年初至今,亦有多个项目开启招标热潮。

为进一步了解核聚变领域最新进展,《科创板日报》记者近期采访多家产业链上市公司,以及行业专家、投资人等。

从了解到的整体情况来看,国内核聚变项目的下一阶段性节点或在2027年至2028年左右,届时开启招标的相关装置将完成建设;在此期间,相关供应链企业相关订单或将有所增长。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表示,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距离真正初步实现核聚变发电仍有一段时间。从国内进展来看,目前仍需解决如何实现“氘氚反应循环体系闭环”与“能量比值Q值至少大于5”等难题。

核聚变产业链上市公司回应最新业务进展

核聚变产业链方面,国光电气证券部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2024年公司核工业板块收入有所下滑。是因受国际ITER总部对技术要求更改的影响,多个项目合同签订延迟。“公司紧跟ITER新技术要求,加快技术验证,目前生产已基本恢复。”

国光电气2024年报显示,ITER项目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该公司生产的偏滤器和包层系统是ITER项目的关键部件。“公司确实感受到国家队和民营资本越来越多进入该行业,项目也越来越多,能感受到行业发展的加速。”上述证券部人士说道。

今年3月,国光电气与天府创新能源研究院等股东,共同出资成立的合资公司——先觉聚能科技(四川)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在其股权占比为7.5%。该公司定位为支撑天府创新能源研究院发展并拓展其职能的市场化机构,与其共同构建起“研究院+公司”相互支撑的聚变裂变混合能源事业核心组织架构。

专用设备零部件生产商应流股份证券部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核电交付周期比较长,从订单到收入确认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差。公司目前经营正常,核工业零部件也是正常交付。”

应流股份产品主要包括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高温合金零部件产品等。2020年至2024年各期期末,该公司相关核能零部件收入分别为2.85亿元、3.04亿元、3.25亿元、3.80亿元、6.42亿元,收入逐年上升。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应流股份可转债融资申请于今年4月24日获上交所受理。该融资申请文件显示,应流股份先进核能材料及关键零部件原有产能为765吨,先进核能材料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化升级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形成年产3250吨先进核能材料及关键零部件的综合生产能力

今日(5月20日)晚间,百利电气发布风险提示公告并表示,公司关注到“可控核聚变”热点概念。经自查,公司控股子公司荣信兴业公司仅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项目电力系统中无功补偿以及滤波(RPC&HF)设备的设计制造,起到控制电能质量、减少电力损耗的作用。目前相关业务收入金额较小,2024年度相关业务收入占公司整体收入比重不足1%,不会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英杰电气在今年5月接受投资者调研中提到,该公司多年来一直为国内科研院所的重要项目提供电源配套服务,其中也涉及包括核聚变等核电领域的相关业务。目前,此部分业务主要聚焦于助力国内科研院所实现研发突破,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目前该业务规模在公司整体业务中占比较小,尚未对公司业绩产生显著影响。

在核聚变中,超导技术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使用超导磁体和微波发射器,可有效控制等离子体的温度和密度,从而提高聚变反应的稳定性与效率。

西部超导主要从事超导产品、高端钛合金材料和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及应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4年,西部超导全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6.12亿元,同比增长10.91%。其中,超导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2.41%。

其年报显示,西部超导2024年超导业务订单持续增加,随着高性能超导线材产业化项目建设完成,司超导线材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报告期内,该公司完成国内核聚变CRAFT项目用超导线材的交付任务,并开始为BEST聚变项目批量供货,产品性能稳定;Nb3Sn超导线材和MgB2高温超导线材性能取得新突破。

永鼎股份旗下东部超导的主营产品是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及超导应用产品。永鼎股份近期在投资者互动中表示,其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上采用了国内独有的IBAD(离子束辅助沉积)+MOCVD(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象沉积)的技术路线,研发出多种稀土替代和掺杂技术,所制备的超导材料磁通钉扎性能优异。

王子新材子公司宁波新容电器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容产品能应用到可控核聚变中的磁体电源项目,宁波新容的薄膜电容产品针对不同的项目需求会出具定制化的设计方案。

王子新材在今年5月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公司下属子公司宁波新容于两三年前针对该项目与客户开始进行技术对接,包括参与样品设计与测试等阶段。过程中,宁波新容不断配合与满足项目方所提出的相关要求,逐渐形成一定技术沉淀。据了解,目前暂无其他供应商供货,相关项目正常交付中。

此外,王子新材在今年3月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中表示,该公司与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存在间接业务往来,间接参与了后者采购首套磁体电源项目。

今年核聚变领域多个项目均开启招标

同时,不少初创企业亦纷纷布局核聚变相关业务。

直线型可控核聚变企业瀚海聚能(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瀚海聚能”)相关人士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称,该公司技术路线是对标Helion,以磁约束中的场反位形(FRC)直线型装置来实现核聚变最终的商业化。

其主要挑战体现在工程的快速迭代。“目前公司装置正在进一步研发与装置推进阶段,需要大量的实验和工程验证,以确保快速实现商用标准和可行性。从核聚变装置价值量来看,有电源系统、磁体系统、诊断与控制系统等所占的比重较大。”上述瀚海聚能相关人士表示。

今年2月,瀚海聚能聚变装置基地改建工程在成都经开区正式启动;4月,该公司直线型场反位形等离子体实验装置通过生态环境部定级,装置的进厂、安装、调试等相关工作推进中。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瀚海聚能的装置研发已引入AI相关技术。“AI与核聚变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上述瀚海聚能相关人士表示,该公司正致力于与国内各大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由于我们的装置正在推进阶段,因此我们采用了其他的方式,比如将物理模拟和AI技术结合起来,用于对装置未来的控制做仿真模拟、设计控制方案,优化装置设计,缩短未来的开发时间,目前正在实施中。”

由于传统能源以及风、光、水能受到场地、气候条件的限制,较难快速跟上AI算力迅猛发展下的电力需求。因此,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场景上,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核能正成为满足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的首选解决方案。

“核能对数据中心适用性和帮助度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高能量密度、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低碳环保、满足大规模算力需求、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能源安全性等。”瀚海聚能相关人士称。

陕西星环聚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环聚能”)是国内从事可控核聚变研发的代表团队之一。其基于高温超导球形托卡马克的重复重联可控聚变技术方案,亦被认为是最具商业化潜力的路径之一。

星环聚能首席科学家谭熠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在可控核聚变‘大国竞赛’中,国内外是平行并跑。目前拼的是谁能更好、更快,以更具性价比的方式落地。我国具备完善的产业链、强大的工程落地能力,以及大量电子、机械、AI领域人才。”

亦有国内核聚变领域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核聚变领域的多个项目均开启招标,意味着该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这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与发力;二是随着我国高温超导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核聚变中的磁场约束力,制造成本显著降低;三是AI大模型在相关实验与装置的设计端、控制端、分析端进行赋能,快速促进了项目获得新进展。

其进一步表示,目前在今年内开启招标的几大项目,均拟计划在2027-2028年完成建设并启动点火,不过目前这些项目完成后的主要目标仍然是“跑实验”,为下一代能初步进行氘氚反应发电的核聚变样机做准备。

如何真正在下一代聚变装置上实现氘氚反应及其循环体系的完美闭环,以及能量比值Q值(即:聚变能量产出与输入能量的比值)至少大于5,是我们迈向‘终极能源’的关键两大步骤。目前国内还没有项目能实现这两点,Q值也都小于1。”该负责人称。

专家预计2027年建成聚变能实验装置

当前,在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双重压力下,核能作为低碳可调度基荷能源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在近期举行的“好望角科学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大科学工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总指挥李建刚认为,预计可以在2027年建成聚变能实验装置,并在5年内看到“核聚变点亮的第一盏灯”。

“从实验装置到聚变实验堆、工程示范堆,再到聚变能原型电站,是中国磁约束聚变能发展的技术路线图。”李建刚透露,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计划2027年建成,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已启动方案设计,将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将完成从ITER到聚变原型电站之间的技术过渡和工业实践,演示聚变能持续大功率、安全和稳定运行的可行性。 ”

当前,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下称“小堆”)与聚变堆成为业内研发与投资热点。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定义,电功率在30万千瓦以下的反应堆为“小型堆”,电功率不超过1.5万千瓦的反应堆又称为“微型堆”。而模块化小型堆能够通过标准模块化的形式在工厂制造,并运送到现场组装,利于缩短建造周期和减少土建成本。

国家原子能机构(IAEA)统计显示,目前全球有80多种小堆设计与概念方案,普遍基于第三代核电技术,并部分借鉴和吸纳了第四代核能系统技术理念。

“受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大型科技、人工智能(AI)公司对清洁低碳能源的迫切需求,目前全球范围内正掀起核能小型堆开发热潮。”今年4月27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特邀顾问、国家电投集团原董事长王炳华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作主题分享时如是说。

未来10年是小堆开发验证和推广的重要窗口期。”中国核工业集团原副总工程师田佳树认为,“小堆有近百种设计方案,涵盖多种反应堆技术,包括水冷、气冷、液态金属冷却和熔盐冷却反应堆。”

与大型核反应堆相比,小堆具有建造周期短、单机投资低、厂址适应性强等特征,还因其体积小、固有安全性高、功率比大、适应性好、核废物产生量少、退役成本低等特点,在全球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

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能源工作会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实现65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另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统计数据,2050年全球核能将突破11亿千瓦,其中小堆将占核电总装机容量的1/4,约3亿千瓦的发展空间。

“到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将达到400TWh,是2020年的两倍。而DeepSeek的爆火将带来整体AI应用生态繁荣和对算力更大的需求。”中国核工业集团原副总工程师田佳树表示,小堆在数据中心供能、园区综合能源供应、替代退役煤电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商业前景。他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也完成小型堆核电站商业示范。

田佳树认为,小堆与聚变堆相比,前者兼具三代堆成熟性与四代堆创新性,是未来十年至二十年的战略必争领域,但还需通过标准化设计、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证明其与大型反应堆相比具有竞争力;而后者还需要解决材料、成本和工程化等方面的问题。“预计未来二十年内可能会完成实验堆和示范堆的环节,并在商业堆的环节探索市场接受度。”

随着高温超导技术突破,小型化聚变堆成为可能,装置整体成本明显降低,研发迭代速度大幅加快,加大了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预期,这也成为吸引投资界纷纷加码的原因所在。

今年4月初,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宣布拟战略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该项目是上海未来产业基金首个直投项目,也是上海国投公司在未来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布局。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与可控核聚变的协同发展,将成为人类能源革命的“双引擎”。

米磊表示,这样的双轨发展折射出人类能源利用的深层逻辑——既要立足当下,通过小堆实现核能安全发展的“确定性”;也投资未来,依托可控核聚变打开“无限能源”的想象。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政策的协同、耐心的资本和公众的理解,共同推动核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实现能源的升维。

对于核能的应用前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大科学工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总指挥李建刚认为,人类要从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向以绿色清洁能源为主过渡,并预计到下世纪末替代化石能源。这期间,所有清洁能源技术都值得大力发展,其中既包括核聚变技术,也包括核裂变技术。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抄底成功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