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全球首款定制基因编辑疗法问世; ②研究团队在短短六个月内开发出; ③CRISPR技术的临床价值已经得到确认,但商业化路径有待探索。
《科创板日报》5月16日讯(编辑 宋子乔) CRISPR基因编辑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有研究团队在短短六个月内开发出“为一人定制”的CRISPR体内治疗药物。
日前,美国费城儿童医院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团队将定制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成功应用在一名患有罕见遗传病的儿童(9.5个月大)身上。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并在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学会年会上进行了报告。
宾夕法尼亚出生的KJ患有一种罕见的代谢疾病——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1)缺陷症,这是属于尿素循环障碍的一种。科学家们选择CRISPR基因编辑疗法,并在短短数月内创建了包含KJ突变的小鼠模型与细胞系,在体内外进行疗效验证,并通过猴子实验评估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完成适用于人体的药物生产。这款定制药物于KJ出生6个月时正式完成,并被命名为“kayjayguran abengcemeran”,简称k-abe,以KJ之名命名。这由一种新一代碱基编辑器和一条精准识别KJ突变的引导RNA所组成,两者被封装进脂质纳米颗粒中,用于递送到肝细胞。
监测数据显示,接受几个月的治疗后,KJ的血氨浓度、谷氨酰胺水平和尿氨酸水平均向正常方向回调;肝功能指标虽有轻度波动,但始终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最重要的是,他的神经系统未出现进一步损害。他开始坐起来,开始表现出与其他同龄婴儿一样的活力。然而医生们仍保持谨慎,不轻言“治愈”。因为要真正知道编辑是否成功,他们必须做肝穿刺活检,但那对KJ太过危险。
该突破将为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疗法的罕见疾病打开新的大门,标志着人类首次真正实现了为单个病患量身定制的基因编辑治疗。
诺贝尔奖得主Jennifer Doudna教授评价道:“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功开发出按需设计的CRISPR疗法,这是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由此踏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曾经无法治愈的遗传疾病也有望得到有效治疗的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Jennifer Doudna是CRISPR疗法的开创者之一。该疗法由2020年诺奖得主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Doudna在2012年一篇论文中提出。
基因编辑工具技术经历了ZFNs技术、TALENs技术、CRISPR技术的三代更新迭代发展,基因编辑的效率、精确度和便利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CRISPR/Cas9系统,为目前发现存在于多数细菌与绝大多数的古菌中的一种后天免疫系统,以消灭外来的质粒或者噬菌体,并在自身基因组中留下外来基因片段作为“记忆”。由于其简单、高效、低成本和可编程的特点,CRISPR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基因编辑领域的主流技术。
世界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于2023年获批上市。这一年,美国药企福泰制药(Vertex Pharmaceuticals)与瑞士基因编辑公司(CRISPR Therapeutics)合作开发的CRISPR基因编辑治疗药物Casgevy先后获得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管理局(MHRA)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该药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患有复发性血管闭塞危象(VOC)的镰状细胞病(SCD)患者。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多种CRISPR基因编辑疗法处于活跃研发状态。
产业链角度,上游为提供原料、耗材等基因合成的公司(以金斯瑞生物科技等为代表),中游为CDMO公司(以和元生物等为代表),下游则为基因编辑治疗公司。国内基因编辑技术进展较快的企业有邦耀生物、瑞风生物、博雅辑因、天泽云泰等。
邦耀生物的BRL-101是一款依托邦耀生物自主研发的造血干细胞平台(ModiHSC)开发的基因治疗产品,适应症为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即将进入II期临床阶段。
瑞风生物的RM-001是其自主研发的用于治疗TDT的自体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产品。RM-001利用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永久修饰γ-珠蛋白启动子,激活人体内天然胎儿血红蛋白合成,使红细胞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并摆脱输血,达到单次给药根治β-地贫的目的。目前RM-001正在I期临床中进行研究。
博雅辑因的ET-01,即CRISPR/Cas9基因修饰BCL11A红系增强子的自体CD34+造血干细胞注射液,是一款自体的、体外基因编辑细胞疗法,用于治疗TDT,正处于I期临床研究阶段。
CRISPR技术在疾病治疗、基因功能调控、药物研发等多个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临床价值已经得到确认,但实际用药过程(以Casgevy为例)涉及干细胞收集、化疗预处理、干细胞回输等过程,复杂且耗时,同时定价昂贵,基因疗法产品动辄是是“百万美元”级别的“天价药物”。
比如上文提及的Casgevy定价220万美元;此前FDA批注的美国蓝鸟生物(Bluebird Bio)的基因疗法产品Zynteglo,用于治疗β-地中海贫血患者,定价280万美元,当时打破了全球最贵药物的记录,成为“天价药王”。
故目前在研的基因编辑治疗项目适应症以罕见病为主,因此支付端与保险的对接成为商业化路径中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