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早盘机器人板块盘中回撤,有分析师称是因为海外断供传闻; ②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板块回调是多因素共振结果,短期调整不改长期投资价值; ③市场频繁将行情波动与未经证实的消息或分析师观点强行关联,这一行为有失偏颇。
在数字化浪潮下,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作为中国证券行业的标杆机构之一,华泰证券凭借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与持续深耕,走在行业前列。“我们长期坚信科技的力量”,华泰证券以“数字化赋能下的财富管理和机构服务'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通过二十余年的持续探索与实践,已有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构建了覆盖全业务链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
华泰证券信息技术部联席负责人、数字化运营部总经理王玲在与我们对话时,深入解释了这家头部券商如何以科技为引擎,重塑金融服务的价值与效率。
从自研系统到全面数字化转型
华泰证券的数字化起点可追溯至1998年。彼时,公司率先在业内大规模开通网上交易,开启证券行业互联网化的先河。此后二十多年,华泰证券的每一步跨越都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
2009年,推出“涨乐财富通”移动理财客户端,前瞻布局移动互联网;2017年,上线专业投资者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MATIC;2019年,率先启动数字化转型,同年上线机构客户服务平台“行知”;2022年,全面上线FICC机构销售交易平台“大象平台”,实现跨市场、多资产交易的全面数字化;2023年,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启动金融大模型应用场景的探索。华泰始终以技术硬实力为基石,推动业务边界的不断拓展。
对华泰证券来说,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组织文化与业务流程的重构。
2019年,华泰证券正式启动全面数字化转型,围绕“成就客户、创新业务、优化运营、赋能员工”四大目标,构建了覆盖前中后台的数字化能力体系南京、上海、北京、深圳四大研发基地协同发力,夯实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
在技术应用层面,华泰证券以前沿科技为突破口,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低延时交易等技术深度融入业务场景。
金融行业大模型的探索,则通过“高价值数据+高性能算力+高质量模型”的协同创新,在投研、客服、投行等多个业务领域积极应用。
华泰证券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探索也展现出前瞻性,通过构建垂类金融大模型,将数据与技术结合,在智能投研报告辅助撰写、客户服务体验优化等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目标: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实现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我们坚信科技的力量”,是采访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金融为本,科技为器”,华泰证券通过深化数字化转型,不断沉淀科技能力赋能业务,“数字化赋能下的财富管理与机构服务双轮驱动战略”正是旨在以数字化手段打造差异化客户体验。
在财富管理领域,“涨乐财富通”构建了覆盖全球市场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不仅提供一站式投资交易功能,还通过精品财经栏目、资深投顾IP等内容生态,实现个性化服务。投资顾问赋能平台“聊TA”,则是借助智能工具为一线投顾提供客户洞察、商机发现等支持,显著提升服务效率。
在机构服务领域,华泰证券以“行知”为支点,整合研究、投行、交易、融券等全链条服务,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诸多业务流程的优化。FICC“大象平台”以交易、风控、投资、量化为核心,打造行业一流的跨市场、多资产交易平台,荣获了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为当年度证券行业唯一的一等奖。
转型基础:新型基础设施的构建
提及华泰证券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差异化,王玲解释:“差异化的主要来源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使用技术来提升组织运作效率和业务流程”。
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支撑,离不开新型基础设施的构建。华泰证券打造的“数智中台”等平台,成为其科技能力的重要引擎。数智中台通过融合内外部数据,为智能投研、智能风控等场景提供实时洞察;投研底座则聚焦信用研究与产业分析,构建了覆盖全市场的指标体系,助力机构客户精准决策。
在风控领域,华泰证券的CAMS平台(信用分析管理系统)依托大数据与AI技术,实现全市场发债主体的信用风险预警与量化定价,将信用风险纳入一体化管理。
与此同时,投行云平台、FICC大象平台与资管云平台分别通过流程线上化、智能化,推动投行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FICC业务及资管业务效率的全面提升。
例如,华泰证券行是投行函证数字化的早期实践者,通过底稿溯源、函证审核和文件智能审核,有效控制了风险,增强了操作规范性。最初只是为了满足华泰证券自身的合规风控需要,后来与供应商合作开发的产品被推广到全行业,后来在华泰证券的示范效应下,形成了行业标准。
顶层重视:科技投入+人才积累是成功关键
“科技与业务的融合需要决策层的支持和正确的决策逻辑。”
华泰证券通过独立的科技组织变革构建了“战略投资+联合创新+生态合作”的生态共建模式。公司与金融科技前沿公司联合攻关交易技术、金融大模型等前沿领域,逐步形成“技术突破—应用深化—服务升级”的良性循环。
人才积累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部分:“科技投入和人才积累是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人才培育方面,华泰证券通过丰富的培训体系和创新赛事(如HUATECH创新创意大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形成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科技文化。华泰证券为员工提供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事情,希望员工能够有所沉淀并不断进步。
数字员工是华泰组织革新的另一缩影。通过智能文本处理、流程自动化等技术,7×24小时处理合规审核、函证核对等重复性工作,将一线员工从重复的基础操作中解放出来,实现效率、安全、能力的全面提升。
打破堵点:在合规与创新中寻找平衡
数字化转型并非坦途。技术迭代的速度、产品设计的合规性、监管适应性等均是挑战。“技术上紧密跟踪,应用上小心落地,从小规模试点到大规模推广”,是华泰证券的平衡之法。
券商在转型前需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结合宏观与微观视角决策,而非盲目追随潮流。面对行业普遍面临的转型困境,华泰证券的经验表明:明确战略定位、夯实技术底座、注重人才积累是关键,科学的决策机制确保了技术投入与业务需求的紧密衔接,同时以“数据证明迭代有效性”的理念,规避盲目创新带来的风险。
回归本源:长期主义践行数字化实践
随着AI大模型等技术的深化应用,金融服务将向个性化、普惠化加速演进,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科技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效率,更在于重新定义金融与客户的关系。”
华泰证券正积极探索“开放平台生态”,目前已上线“全球交易平台”,提供海外清算等服务,帮助中资券商快速拓展海外业务,推动行业信息壁垒的破除与资源共享。华泰证券坚信,唯有坚持开放与合规并重,才能为行业生态的进化注入持久动力。
提到大模型的未来应用,王玲认为“真正厉害的企业,是能将大模型与自身生产流程、服务设计有机结合的企业。”
华泰正在探索大模型在各个业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同时关注监管动态,确保创新与合规并行。
从网上交易的开创者,到数字化转型的领跑者,华泰证券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绝非短期投入的“速成战”,而是需要战略定力、组织韧性与文化共识的“持久战”。
“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让金融服务回归本源——更高效、更普惠、更有温度。”站在新的起点,华泰证券将继续“坚信科技的力量”, 以长期主义践行数字化实践,探索属于中国券商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