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苹果未发布统一调价通知,但授权门店与平台渠道已先行调整价格; ②多渠道组合优惠触发国补,用户购机策略向跨平台比价转向; ③苹果之外,其他手机品牌也已提前开启“618”降价促销活动。
《科创板日报》5月12日讯(记者 唐植潇) 苹果手机产品价格发生变化。
近日,《科创板日报》记者走访深圳多家苹果授权经销门店发现,iPhone 16 Pro等多款机型已出现调价,以iPhone 16 Pro 128GB为例,售价从官网原价7999元下调至6499元;Pro Max全系版本同步降价超1300元。多位销售人员表示,“我们线下已经统一调过两轮了,目前(苹果)官网与直营店是原价。”
截至目前,苹果iPhone 16系列在不同销售体系中形成了明显的价格分层:目前苹果官网与直营门店售价保持不变,授权门店则统一执行下调后的挂牌价,而电商平台通过限时发券和补贴,将部分型号价格进一步压至6000元以下,满足“以旧换新”补贴门槛。
截至目前,苹果未对渠道价格变化作出公开回应,苹果中国区客服则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没有接到降价通知。
小米、华为、OPPO等品牌也已在线下渠道启动“618价”预热促销,部分机型通过组合补贴实现提前放量。
《科创板日报》记者在一线走访中发现,本轮苹果降价并非由苹果官网或直营门店统一发布公告,而是由授权经销商同步调价,叠加平台限时补贴机制,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三种价格带:官网原价、授权统一价、电商补券实付价。
其中,在深圳多家苹果授权经销门店,包括iPhone 16 Pro、iPhone 16 Pro Max、iPhone 16、iPhone 16 Plus在内的机型已普遍调价。例如,iPhone 16 Pro(128GB)售价为6499元;iPhone 16 Pro Max起售价为8599元;标准版iPhone 16与Plus版本分别为5099元、5599元。门店销售普遍表示,“这个价格是统一调整后的,之前调过一次,昨天(即:今年5月11日)又调了一轮,全国授权门店基本一致。”
销售对比价的方式也较为直接,“你去官网或者直营店看看,都是原价的。”一位销售边展示官网售价边强调:“我们虽然不是直营,但是授权渠道,全国联保,一样保修。”
《科创板日报》记者走访京东之家线下门店时获悉,其线下价格与官网一致,未执行授权体系中的“6499元”价格体系。其销售人员称:“线下是原价,参加不了国补;线上你看到的5999元,是京东平台通过发券方式实现的。”
这一点从电商平台促销页面也可得到验证。
在京东与天猫Apple官方旗舰店上,iPhone 16 Pro(128GB)通过限时优惠券叠加“以旧换新”补贴后,价格被压至5499元。京东之家的销售人员也坦言:“你要是抢得到券,确实划算,但昨天(即:今年5月11日)晚上iPhone 16 Pro(128GB)的货都抢完了。”
当前“国补”并非限定产品属性,而是依据价格门槛(6000元以下)来界定参与资格。只要实付价格达标,iPhone、iPad乃至AirPods均可在参与平台获得补贴。Apple官网与直营门店由于价格未调整、且线下不纳入政策适用范围,因此无法实现补贴;而线下授权门店虽有调价,但大多未跌破6000元临界点。
由此,这构成了一种价格层级结构:官网定价“保持高位”;授权门店已两次调价;而电商平台则通过“补贴券”,触发“国补”要求的方式创造出最低价格成交通道。
截至目前,苹果未对渠道价格变化作出公开回应。《科创板日报》记者向苹果中国区客服进行咨询,其官方客服表示,“目前没有降价通知,请以官网价格为准。若有降价,会第一时间同步线下直营店和授权门店。”
在“三价共存”所造成的“信息差”背景下,消费者在不同渠道间的体验差异也被愈发拉大:部分门店销售并不会主动提及平台价差,但亦有部分销售仍会清晰解释“国补门槛”的逻辑。
社交平台上,有用户分享了iPhone 16系列在不同平台的报价截图,对比授权店、官网与电商实付价的差异,并制作了“价格走势记录表”,标注出Pro系列近期多次降价区间。也有博主总结不同版本的成交价格,并提示券后价是否接近往年同期水平。在相关评论区中,“是否为历史低价”“是否还有空间”“618是否会继续降”等话题被反复提及。
部分用户反映,电商平台降价的时间节点较往年提前,引发对“首发购买是否划算”的讨论。有消费者在公开评论中称:“去年买15 Pro降价慢,今年16 Pro不到半年就降”;也有网友表示“现在比官网低1000多,看起来门店更早行动了”。
在多个平台的评论中,出现了关于“不同销售渠道政策差异”的集中讨论。一些用户留言表示难以理解“为什么官网没有降,门店却统一降了”;也有网友交流称“只有电商平台配合券才够国补门槛”,并表示“只能多平台比价,看哪边便宜”。
这并非苹果首次在“大促”前进行调价。
早在去年3月,iPhone 15系列便率先启动降价,幅度达1500元;进入去年“618”期间,价格进一步下探,最大降幅达到2350元。今年3月,苹果再度推出全系降价活动,iPhone 16(128GB)价格一度低至4499元,创下其旗舰机型的历史新低。
根据IDC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3.3%,达到7160万部。但在整体市场回暖的背景下,苹果的表现未能同步改善。IDC数据显示,苹果该季度在中国的出货量为980万部,同比下降9%,是主要品牌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厂商。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苹果在中国市场出货量为4290万部,同比下降17%,市场排名被华为反超。
Canalys高级分析师朱嘉弢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第四季度是苹果iPhone的传统销售旺季,未来几个季度将面临更大的销售压力。”他认为,降价可能对销量提升产生一定作用,但在当前竞争与价格政策限制下,提振效果有限。尤其在“6000元以下机型可获补贴”的政策背景下,苹果部分主力产品定价区间仍未纳入。
苹果公司2025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其在大中华区实现营收160.0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2%。全球层面,该公司本季度总营收达953.59亿美元,同比增长5%;净利润为247.8亿美元,同比增长5%;其董事会已批准最多10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分析认为,苹果整体盈利能力保持稳定,为区域性策略调整提供了一定操作空间。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在近期研报中表示,苹果在2025年面临多重挑战,包括iPhone出货增长放缓、创新节奏承压以及中国业务连续性疲软。有观点认为,在此背景下,包括通过渠道调价、与平台协作释放补贴空间等策略,正成为苹果应对本地市场压力的方式之一。
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苹果在中国高端手机市场的份额从2022年的75%,下降至2024年的54%。同期,华为、小米等品牌在旗舰产品的发布频次、技术配置、本地服务适配等方面持续推进,苹果在本土市场面临更直接的竞争局面。
根据Canalys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数据,小米、华为、OPPO和vivo分列市场前四,出货量分别为1330万台、1120万台、1110万台和1080万台,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小米以18.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同比增幅达39.9%;华为同比增长10%,排名上升至第二。
《科创板日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除了苹果经销商调价之外,部分品牌的门店已开始在社交媒体上预热“618”促销活动。
部分渠道明确打出“618价格提前执行”口号,并结合店铺补贴、国补政策、赠品福利等组合方式将销售节奏提前。
例如,OPPO在线下门店对Find X8s机型推出最高直降1000元的限时优惠,优惠后价格低至3699元,较官网价格明显下探。店面同步配套贴膜、回收、免息分期等服务。该活动原计划截至5月11日,后因市场反响,活动延长至5月18日。
华为则围绕Mate 70系列、Pura 70系列、nova Flip等机型在部分门店推出“到手价+国补+店补”组合形式,补贴后售价最高降幅超千元。旗下智能穿戴产品如WATCH GT 5与FreeBuds Pro 4系列也在部分渠道以“国补后价格”发布限时售价,折后优惠力度集中在300元至900元区间。
小米则在小红书等平台发布门店促销信息,15系列手机不同版本普遍在官方零售价基础上直降800元,并配套赠品。部分宣传话术强调“无需等618”“线下价优于电商平台”等卖点。
目前各品牌促销方式差异较大,覆盖方式从官方门店统一价,到渠道自主发券、平台补贴触发国补,再到线下销售话术强调“早买早享”。从促销节奏看,618价格释放已有提前趋势,线下端成为核心承接场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