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王兴兴放话“人形机器人订单爆了” 受制于产能 行业总体出货量谨慎乐观
科创板日报记者 张洋洋
2025-05-12 星期一
原创
①人形机器人毫无疑问是2025年最具标志性的风口行业;
②因产能有限,需求场景还难以大规模复制,无法很好形成商业闭环,因而多名行业人士对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出货情况仍持谨慎态度。
机器人
关注

《科创板日报》5月12日讯(记者 张洋洋)人形机器人热潮持续,上游零部件产厂商还在率先兑现行业红利。

今日,机器人机器人概念股震荡走强,拓斯达等涨停。五洲新春、赛福天、宝馨科技午后涨停,泰尔股份、科力尔、万向钱潮、春光科技、拓斯达等此前涨停,埃夫特、威尔高、同心传动、曼恩斯特等涨超10%。

近日,王兴兴在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演讲中透露,目前包括宇树在内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发展都处于良好状态,“很多企业订单都爆掉了。”王兴兴还称,目前宇树科技所有岗位都非常缺人。

一级市场热钱涌入,新创业公司层出不穷,二级市场概念股企业股价飞升,人形机器人毫无疑问是2025年最具标志性的风口行业。

当机器人渐渐从实验室的跳舞翻跟头走向产业,更难的是能够量产形成商业闭环。客户需要的是能真正创造价值的机器人,追求是投入产出比,而不是单纯的炫技或是表演。

此前,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表示,2025年人形机器人Optimus将生产超过1000台,并在自有工厂试运行,为全面量产做准备。

一名行业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目前智元机器人、乐聚机器人排在行业出货量前列。

此前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智能事业部总裁姚卯青介绍,智元今年机器人出货量计划保持在数千台,营收数将保持数倍规模增长。

乐聚今年同样冲击上千台人形机器人实际交付,500台的交付量是保底目标。宇树机器人订单则一直处于在排队,一般要2个月的交货期。

《科创板日报》记者从傅利叶方面了解到,截至2025年Q1,傅利叶机器人总体交付超10000台。2025年整体出货交付目标数千台,其中双足人形机器人目标交付300台。

近期,傅利叶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具身智能康复港”正式揭牌,双方将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康复医疗场景的应用标准建设、康复方案共创、科研攻关等展开全面合作,携手打造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康复示范基地。

同时,傅利叶与同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开展联合研发、人才培养与场景共建,加速先进技术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转化。傅利叶还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具身智能技术在康复医疗和产业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这也标志了傅利叶携手行业伙伴迈开探索具身智能+康养的第一步。

《科创板日报》记者从优必选方面了解到,今日,华为与优必选科技在深圳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在产品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及产业体系等开展创新合作。

协议约定,双方将通过发挥华为昇腾、鲲鹏、华为云及大模型等能力与华为在研发、生产供应等经验,结合优必选全栈式人形机器人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创新向工业、家庭等场景的效率提升和落地复制。华为将依托全栈AI基础设施能力,支持优必选建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并基于场景打造“人形机器人+智慧工厂”联合示范方案,开发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包含双足和轮式人形机器人)等方面展开合作。

优必选在4月下旬正式与采购方签订了大型双足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所涉及的产品主要是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与商用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C,相关产品将用于汽车工厂的生产制造和商用接待等环节。这是人形机器人企业在工厂制造业场景全球首次签署小批量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

但因产能有限,需求场景还难以大规模复制,无法很好形成商业闭环,因而多名行业人士对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出货情况仍持谨慎态度。

上海一名人形机器人公司CFO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目前其所在公司已经有大几百台的订单储备量,不过受制于产能,该CFO仍对出货保持谨慎乐观态度。

“一方面是企业自身产能不足,另外就是零部件的稳定性问题,所以出货相对谨慎”,该CFO还提到,绝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企业出货都不在真实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场景难以满足客户价值需求,人形机器人出货形成也就难以形成商业闭环。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何斌认为,具身智能是以人的行为带动AI向物理空间项目发展,实现物理空间信息交互。AI 技术将物理与技术结合,前沿领域非常多且热度高。从 AI 和人员角度,从基础模型到实际关键数据技术、数据采集及算法应用,都是企业面临的问题。资本推动下,结合各个场景,特别是特殊机械产品应用,未来有突破发展的潜力。

上海大学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教授兼博导李静则表示,具身智能操作模型与通用大模型不同,大模型是具身智能新范式,包括环境感知、决策和执行。人形机器人因具备泛化能力成为热点,基于模型数据基础和强大执行力,实现更多功能。

李静认为,从机器人专业角度,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是重点。当前,国内外在这方面存在短板,比如小脑功能完善,站立行走只是一方面,在非结构环境下,提升泛化能力,包括人机功能绑定下的安全性和全身运动柔性控制的突破,是长期过程,这也限制了应用场景。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抄底成功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