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风口专家会议阶段回顾】多方向获资金关注!栏目火线直连行业专家,深挖化工+机器人发展趋势,多公司持续大涨
①化工品现涨价潮!栏目火线直连“纤维素”行业专家,调研纤维素涨价支撑原因及业内竞争格局情况;
                ②重磅盛会带动行业关注度提升!栏目邀约专家解读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进展,Ta短期涨超30%;
                ③人形机器人又一环节迎资金关注!Ta前瞻梳理产业链动态,多家公司持续拉升。

作为专为普通投资者打造的高性价比会议型产品,栏目深度融合财联社“信源快、覆盖广”的核心优势,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极速响应:热点事件爆发后24小时内组织权威专家会议,72小时内输出深度解析报告,确保用户快人一步获取关键洞见;

资源稀缺性:独家接入蜂网专家库,覆盖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一线实操专家,提供市场难以复制的前瞻投研视角;

普惠定位:打破传统高端会议产品价格高、时效弱的局限,以严苛标准筛选高价值主题,精准匹配普通投资者需求。

近期栏目结合化工品涨价潮、机器人领域重磅消息,持续策划多场高规格的专家会议,详情如下:

【一】化工品现涨价潮!栏目火线直连“纤维素”行业专家,调研纤维素涨价支撑原因及业内竞争格局情况

消息面上,根据百川盈孚4月24日信息,受中美关税政策影响,醋酸丁酸纤维素(CAB)价格上涨。目前美国进口醋酸丁酸纤维素市场价格18-20万元/吨;国产醋酸丁酸纤维素市场价格8-10万元/吨,较前期上涨1.5-3万元/吨。

消息传出后,栏目火速联合蜂网火线直连“纤维素”行业专家,调研纤维素涨价支撑原因及业内竞争格局情况,并在4月27日发文归纳并精选专家观点,如下:

会议中,专家解读了本轮醋酸纤维素大幅涨价的缘由,前瞻分析了是否有持续性:

涨价原因来看:丁酸纤维素的涨价幅度比较大,因为丁酸纤维素主要由美国伊士曼公司供给,占据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近期受中美关税影响,CIF价涨至21.3万元/吨,较关税政策前上涨八九万元/吨。国产丁酸纤维素价格也上涨了1.3-3.2万元/吨,达到接近13万元/吨。

后市发展来看:二、三季度是丁酸纤维素的旺季,如果继续受到补库、关税和供应缺口影响,价格也许会达到25-30万元/吨。不过下游对伊士曼这类公司的依赖性比较强,而国产产品主要是中低端的,所以继续涨价比较有压力,可能进口产品和国产产品价差会大幅拉大。

结合产业链上的公司来看,南山智尚是腱绳概念股,公司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腱绳产品处于市场开拓阶段,公司随后震荡走高,5日最高涨幅达45.44%。

附上专家梳理提及的其它公司,及对应表现明细:

【二】两度梳理机器人行业新动态,多家公司持续拉升

近期机器人行业消息频繁,其中”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外骨骼机器人逐步推广“等动态都助推该行业迎来资金流入,细分来看,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方向人气较高。尤其是外骨骼机器人,据报道,五一假期外骨骼机器人在泰山、黄山等景区租赁需求大,带动其在五一节后表现亮眼。此外,相较于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较低,技术较易得以普惠,故中银证券在近期的研报指出外骨骼机器人或率先迎来商业化临界点。

栏目4月24日、29日两次邀请机器人领域头部专家,前瞻梳理出完整的产业链投研逻辑及各方向的市场前景,并推送给投资者面前,详情如下:

①重磅盛会带动行业关注度提升!栏目邀约专家解读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进展 Ta短期涨超30%

消息面上,4月24日,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正式开赛,此重磅盛会带动资金的关注。

栏目跟踪到机器人行业的重磅事件后,在4月24日20:00携手蜂网专家带来“具身智能”主题的【风口专家会议】,特邀行业专家全面解读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进展。

具体亮点如下:

据专家透露,近期机器人马拉松暴露出硬件方面电池续航短、散热差、关节抗冲击性弱等问题。

首先是硬件问题,第一方面是续航,续航是目前限制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大多数机器人在额定功耗下续航在1-2小时,需频繁更换电池包,大大影响工作效率。比赛第一名天工也在整个半马过程中换了五六次电池。

而解决续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维度和途径,最直观的是做电池的厂商需要解决电池的能量密度问题。目前机器人使用锂电的比较多,锂电池虽然容易起火,存在不安全的因素,但是它的能量密度比较高,在相同的电磁包体积下,锂电的电池容量相对来说比较大。未来的电池供应商可以做电池技术的升级迭代,比如开发出固态和半固态电池,大幅提升和改善能量密度。或是降低硬件功耗,在电机的驱动器层面做优化,比如把传统的MOS管换成碳化硅或碳化钾。此外,驱动的传动单元可以由传统的旋转关节换成带丝杠的直线模组,这也同时可以降低在站立时电机带来的损耗。

第二个问题是散热,部分机器人在过程中因胸腔或关节模组过热猝死,有的厂商采用喷酒精、拿风扇吹等物理降温方式。所以这是接下来整个行业需要重点发力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是关节抗冲击,一些机器人膝关节和腰部关节出现断裂,解决方向是改进关节模组。

其次是软件算法方面,机器人的双足步态算法可靠性是难题,需要确保它长时间运行不摔倒。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很多机器人身后都有伴跑人员,甚至有搀扶情况,暴露出鲁棒性不足的问题。如果要做落地应用,至少一天要十多个小时的长时间运行。

供应商来看,部分汽车零部件公司从技术、生产制造能力和供应链方面适合转型成为人形机器人供应商,如传动结构企业、电机企业、材料企业都有潜力。此外,做制造和模具的企业,如机架件、塑料件和铸件制造商,也容易切换到机器人方向。

上市公司中,恒勃股份业务涉及的Peek材料可用于多个领域,其随后持续拉升,截至5月7日收盘区间最高涨幅达36.35%

②人形机器人又一环节迎资金关注!Ta前瞻梳理产业链动态,多家公司持续拉升

目前人形机器人市场主流是传统刚性传动结构,具有高定位精度、不易疲劳老化、耐用高的特点,但其灵活性始终难以与人类相提并论。

近年来,科学家和工程师将肌肉视为“生物混合”机器人的潜在驱动装置。这类由人工培育的柔软肌肉纤维供能的生物机器人,能在传统机器难以涉足的空间里灵活移动。

例如,波兰CloneRobotics采用仿生技术,以柔性人工肌肉来作为驱动方案,体积小、仿生性强、噪音小、交互友好,并且因为由柔性材料制成,重量更轻,可塑性强,柔性结构在碰撞时可以自然缓冲,已实现高自由度(164个上半身关节)和静音液压驱动,有从工业场景逐步延伸至家庭、医疗、教育等ToC领域的潜力。

在跟踪到人形机器人领域此发展趋势后,栏目火速直联“新材料”专家,调研人工肌肉的研发进度,以及产业链的最新情况。

栏目在4月29日发布文章《“人工肌肉”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突破能力边界》,梳理出”人工肌肉“行业的核心逻辑,如下:

文中专家展望了人工肌肉的市场规模,提及: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突破,包括材料与软体机器人技术,助力人工肌肉向消费级(ToC)场景渗透。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人工肌肉市场规模已达到18亿元人民币,2013-2023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4.6%,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国际市场同样潜力巨大,2023年全球机器人领域的人工肌肉市场规模约为0.39亿美元,而行业预测显示,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飙升至36.85亿美元。

当前医疗康复是人工肌肉的主要市场,占据了超过85%的份额。随着形状记忆合金(SMA)、电活性聚合物(EAP)等技术不断突破,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动力密度与循环寿命等性能持续优化,人工肌肉的应用边界将被进一步拓宽,有望在工业机器人等大负载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提及同益中,公司具有高分子/轻量化材料相关业务,其5日最高涨幅达30.01%

以上为本栏目近期表现,受限于文章篇幅,若需了解更多专家会议涉及的其它上市公司投资逻辑,请点击进入本栏目详情页查阅,立即前往>>>

特别提示:本栏目为内容资讯产品,并非投资建议,栏目发布的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及栏目作者无关。

相关板块:
人形机器人-2.15%
AI模型-2.48%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相关阅读
专栏
风口专家会议
专家火线解读 透视风口行业(加赠金牌纪要库)
立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