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AI营销SaaS+具身智能“大小脑”开发平台,这家公司拥有超120万条3D数据与10万机器人任务训练数据,基于自研AI技术深度赋能各项业务;②医疗器械“芯片”零部件国产率不足10%,这家公司当前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年底量产后有望带动公司进入新一轮成长期。
新一代AIInfra将加速底层硬件持续升级,其中PCB有望采用M9级别材料,分析师预计石英纤维布有望凭借其出色的介电性能成为算力时代PCB核心材料之一。公司是全球少数可以量产原材料的厂商之一,全产业链能力则有望帮助公司快速拓展新业务,抢占蓝海市场头筹。
下游应用多点开花,这家电接触材料制造商核心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公司启动2000万套光模块芯片基座/壳体材料项目建设,为1.6T以上光模块大批量应用储备能力。
减产20%“反内卷”+布局机器人灵巧手,这家公司积极开发“以塑代钢”的机器人结构件,提供从材料配方优化到精密生产的全流程支持,加速推进轻量化、高性能改性聚酯材料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①当前市场补涨与追涨策略哪个更优;②暂停两年后重启办理,国内运营商首次在手机端提供eSIM支持,2025年底全球或将有约10亿eSIM智能手机连接,eSIM芯片相关产业链有望受益;③今日全市场机构研报共发布378篇,海博思创评级得到上调,18家公司获得首度覆盖,其中妙可蓝多等6股获新财富分析师深度覆盖;④在个股机构关注度排行中,民士达首次上榜,前五名依次为宁波银行>常熟银行>民士达>长城汽车>苏泊尔。
①打破集采“唯低价论”和“价格内卷”,医疗器械迎来估值与盈利双重修复契机,部分集采影响已出清的品类有望迎来拐点,多家设备龙头或在三季度兑现业绩;②周策略:增量资金持续流入A股,科创板有望迎来补涨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