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绿色能源方面,大理州有100%绿电,全州可再生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2000万千瓦,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②依托绿电优势与凉爽气候,大理以超低能耗支撑数据产业集群发展,与上海携手引进互联网头部企业,布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编者按:《市(州)长访谈》由财联社、科创板日报及《安安访谈录》联合重磅打造的政府类高端专访栏目。通过第一时间约访国内及国际重要城市主政者,及时反映城市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新思考、新进程,讲述城市发展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科创板日报》5月4日电 (记者 毛明江)自1996 年国家层面确定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沪滇协作马上即将迎来30周年。
上海与云南对口协作以来,两地持续探索“山海协作”新路径,其中,上海市浦东新区、奉贤区与大理州的协作成果表现亮眼:2021年至今,沪滇协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17亿元,落地企业65家,共建产业园11个,带动就业超2万人次,成为东西部协作的典范案例。
近日,财联社《科创板日报》记者赴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就大理州在沪滇协作上实践与成果,专访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长陈真永。
以下是访谈实录:
《科创板日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大理州在沪滇协作中如何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具体实践?2021年以来,上海在财政帮扶上对大理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这些举措对大理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哪些关键作用?
陈真永:在国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蓝图下,大理州以沪滇协作为重要抓手,把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生动实践。自2021年以来,上海市累计注入财政帮扶资金17.507亿元,推动65家沪企落地。另外,上海的技术赋能、市场拓展与管理输出,如同强劲引擎,助力大理构建起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构建“党政同责、四级联动”责任体系,形成州、县、乡、村四级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一方面投入专项资金完善农村路网、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根基;另一方面引导沪企与本地资源深度融合,培育出水果、肉牛、乳业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数据最有说服力,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3645元跃升至2024年的18192元,年均增速达7.46%;近八成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已成功化解风险,余下群体也通过精准施策得到保障,切实巩固了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加速前行。
《科创板日报》:沪滇协作双方共建的弥渡县长坡岭健康数字产业园、漾濞县核桃产业园等11个产业园,以及“绿电+制造”模式(如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如何体现沪滇产业互补性?上海在技术、市场、管理经验上的输入,如何助力大理打造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产业高地?
陈真永:沪滇协作充分发挥东西部资源禀赋差异,构建起“优势互补、双向奔赴”的协作格局。在大理11个特色产业园蓬勃发展,像弥渡县长坡岭健康数字产业园,依托沪滇协作机制,引入上海第三方专业团队,注入6200万元帮扶资金,建成2.1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落地“东方美谷”、“西部健康谷”等28个重点项目。通过“奉贤企业+弥渡资源”、“奉贤总部+弥渡基地”等模式,吸引国药器械、明峰医疗等19家数字健康企业入驻,实现从荒坡地到产业高地的转变,体现了“东部技术+西部资源”的协同效应。
在新能源领域,上海的先进技术、成熟市场与大理的清洁能源深度融合,创新打造“绿电+先进制造”产业生态。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建设中,上海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激活了大理绿色能源的价值,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种合作不仅实现了产业梯度转移,更助力大理构建起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
《科创板日报》:上海东方希望、兰桂骐等65家企业选择落地大理,企业实际投资超过8亿元。大理州在优化营商环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陈真永:大理州具备“绿色能源、区位枢纽、服务品质、生态禀赋”等多方面核心优势,是上海企业投资布局的理想之地。
绿色能源方面,全州可再生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2000万千瓦,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优质的绿电成本契合国家“双碳”战略,吸引上海企业布局新能源、绿色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位上,大理位于中国-东南亚-南亚经济走廊关键节点,是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门户,交通网络发达,便于企业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
服务品质上,我们秉持“店小二”精神,创新推出州长“会诊”、县市长“坐诊巡诊”等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全周期贴心服务,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生态。
生态方面,苍山洱海的秀美风光不仅营造了宜居宜业的环境,还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因素,助力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共同体。
此外,大理丰富的农业资源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提供了条件,“东部企业+西部资源”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同时,大理构建起“数量+质量”并重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良且成本合理的人力支持。
在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下,大理的绿电资源与上海的技术、资金深度融合,正加速崛起一条涵盖新能源、绿色制造的产业链,吸引更多企业共同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新标杆。
《科创板日报》:沪滇互派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超500人,大理选派300名人才赴上海跟班学习。这种“双向赋能”模式如何提升本土人才能力?上海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组团式帮扶”对大理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何助益?
陈真永:自2021年以来,沪滇两地通过“双向赋能”机制,互派干部及专业技术人才超500人次,其中大理选派300名卫生、教育等领域骨干赴沪跟班学习,形成“请进来传帮带”与“送出去强本领”的双向人才培育闭环。
“请进来”时,上海援滇干部和专家团队通过“互联网+医疗”、“远程教学”等模式,开展结对帮扶、跟岗培训,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送出去”后,大理选派的人才在上海学习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归来后将所学运用到本地医疗、教育等领域,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与效能。
上海“组团式帮扶”在医疗、教育等领域整建制支援,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助力薄弱学校提升教学水平,让边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东部发达地区的优质服务,促进了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构建起东西部资源共享、经验互通的长效机制。
《科创板日报》:结合中央“双碳”目标和云南建设辐射中心战略,大理如何依托100%绿电资源与上海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深化协作?滇沪共建的祥云国家物流枢纽、中缅通道等基础设施将如何打开区域协作新格局?
陈真永:大理作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和云南唯一的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与上海在“双碳”战略与云南辐射中心建设背景下,展开了多领域深度协作。
新能源领域,我们与上海共建“风光水储一体化”绿色能源基地,整合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资源,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供给体系,既保障本地及周边绿电供应,也通过西电东送助力全国“双碳”目标实现。双方还深化绿色制造合作,培育“绿电+先进制造”高端产业链,打造全球新能源制造重要基地。
数字经济领域,依托绿电优势与凉爽气候,大理以超低能耗支撑数据产业集群发展。双方携手引进互联网头部企业,布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运用物联网、AI等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打造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融合典范。
基础设施方面,滇沪共建的祥云国家物流枢纽,优化了物流网络,降低运营成本,强化了大理与上海及南亚东南亚的产业联动。中缅通道的畅通,让上海凭借国际航运、金融优势,助力大理发展跨境物流、电商产业,共同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云南辐射中心建设注入动力。
《科创板日报》:包括江浙沪在内的众多长三角企业希望了解大理、发现大理、投资大理,共写东西部“山海协作”新篇章,你想对有意投资大理的企业说什么?
陈真永:1000年以前,南诏国、大理国和中原的唐朝和宋朝并存,大理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奥妙何在?就在于大理有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创造了兼容并包的灿烂文化。当前,云南省委、省政府正全力打造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和大通道,云南省有5个出境口岸,分别向中缅、中越和中老,中越和中老已经建成,现在正在建设的西线,就是中缅,中缅有3个出境口岸。
大理远近距离刚刚好,不仅有通道,而且有条件:一是有空间,云南省十个大坝子两个在大理,有足够的空间;二是有物流,祥云港是今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云南唯一的国家枢纽,近期吞吐能力达到2000万吨,远期达到6000万吨以上;三是有电力、能源和水等资源,滇中引水经过大理,中缅油气管道经过大理,西电东送和藏电东送的骨架网络经过大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理州有100%绿电,可再生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2000万千瓦,由水电、光电、风电、生物质发电构成,利用率持续稳居全省前列。有了绿电的加持,就可以出口欧盟享受退税。现在欧盟的电池法和新能源的相关法律已经实施,如果要想占据优势,必须拥有一个100%绿电的生产制造基地。
另外,大理有产业基础,大理新能源电池、硅光伏、水电铝、生物医药、高原特色农业、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链条完整。在人才上,大理有2所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17所中职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所以,有远见的企业家一定会提前布局,有远见的企业家一定会选择大理。现在布局大理是远见,是布局新风口、抢占新赛道;而等路通了再布局就晚了,是跟风了。
投资大理就是投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