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在本次五四奖章获奖者中,共有23位属于科技领域,占比约76.7%(23/30); ②新兴技术崛起,2025年新增量子计算(杜灵杰)、人形机器人(王兴兴)、生态科技(赵亚杰)等前沿领域。
《科创板日报》4月30日讯(记者 李明明)一份象征全国青年最高荣誉的榜单,日前揭晓。
今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结果揭晓。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王传英、王兴兴、牛菲菲等30名同志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翻开今年获奖者的简历,这份名单中既有科技领域的创业者,也有航天事业的“明星”,比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航天员桂海潮和朱杨柱。
此外,在本次获奖者名单中,共有23位获奖者属于科技领域,获奖者覆盖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基础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占比约76.7%(23/30),只有7位为非科技领域获奖者,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与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视。
在科技领域分布上,高端制造与工程技术领域共有9人,该领域涵盖机械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桥梁工程等,如王传英(机床技术)、朱杨柱(航天)、刘青(桥梁焊接)等;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共有5人,包括机器人、微电子、计算机技术,如王兴兴(人形机器人)、郑理(光电子芯片)、郭崎(智能处理器)等;
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领域共有4人,涉及物理学、光学、地质等,如杜灵杰(量子计算)、李炜(发光材料)、李宽(地质勘探)等;
其中,宇树科技创始人,带领团队开发四足机器人Go1和人形机器人H1,其产品已应用于央视春晚、冬奥会、超级碗等国际舞台,并在工业巡检等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
冷晓琨和王兴兴属于同领域,作为乐聚(深圳)机器人公司董事长 ,其研发的乐聚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已经9年,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智造、商业服务、科研教育等领域;
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英雄航天员,也是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
韩东成为东超科技董事长,研发“无介质空中成像技术”,首创负折射平板透镜材料。该技术已应用于高铁CR450路试、智慧医疗(如非接触式手术室)、民生工程(如垃圾分类智能柜)等,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本次获奖者做出的科技贡献体现了多维度的社会价值,在国际竞争力方面,王兴兴的机器人、朱杨柱的航天科技,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话语权;
在产业升级方面,如王传英的高端装备技术、郑理的微电子芯片,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自主化转型。
通过2024年与2025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的对比分析,在科技领域获奖者数量上,2024年30名获奖者中,16人占比53.3%属于科技领域,覆盖传统制造业、基础科学、国防与科技等领域,并无机器人领域获奖者。
其中,王斯博来自一汽研发总院,主导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研发,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国产电动车性能提升;
尹海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光通信与集成光子芯片,实现高速光互联技术国产化,应用于数据中心与超级计算机。
两年的获奖者对比中也可以看到趋势的变化,首先, 新兴技术崛起,2025年新增量子计算(杜灵杰)、人形机器人(王兴兴)、生态科技(赵亚杰)等前沿领域,反映国家对其的重视;
然后是产学研融合,2025年企业界科技人才占比提升(如宇树科技王兴兴、东超科技韩东成),体现政策对“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推动。
可见,2025年五四奖章科技获奖者更聚焦新兴技术与国家战略需求,体现“科技强国”政策深化。从传统制造到量子计算,从产业升级到生态保护,获奖者的贡献不仅推动技术突破,更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目标,彰显新时代青年的科技担当。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生企业导师、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今年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中科技领域占大多数,从原因来看,首先,时代发展需求使然。当下,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世界,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前沿领域,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关键力量。青年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积极投身其中,用智慧和汗水攻克诸多技术难题,取得亮眼成果,自然在奖章评选中占据重要位置;
其次,国家政策大力扶持。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广阔平台、充足资金和良好科研环境。这激励着大批青年专注科研,勇攀高峰,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
再者,教育水平提升奠定基础。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众多高素质青年人才。他们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为科技领域注入新鲜血液,在科研工作中展现卓越才能。
“这一现象传递出强烈信号。一方面,凸显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鼓励更多青年投身科技事业,为实现科技强国目标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表明只要青年勇于创新、敢于拼搏,在科技领域就能获得认可和荣誉,激励广大青年以获奖者为榜样,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国家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 支培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