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医用CT球管反倾销的另一面:本土品牌向高端延伸 国产化进程或加速|聚焦
科创板日报记者 黄修眉
2025-04-30 星期三
原创
①目前,我国医用CT球管产业中低端产品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并逐步向高端领域延伸。我国医用CT球管产业有着“实现突破”的需求;
②业内称,缩小高端球管与国外品牌差距绝非一日之功,需从技术研发、工艺打磨、人才体系、产业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和持续推广应用。
医疗器械
关注

《科创板日报》4月30日讯(记者 黄修眉) 商务部启动医用CT球管相关立案调查现新进展。

继今年4月初,商务部应国内产业申请,发起对相关进口医用CT机用X射线管及管芯(下称“医用CT球管”)产业竞争力和反倾销立案调查后,4月29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发放相关医用CT球管反倾销案调查问卷的通知》,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据悉,本案调查问卷分为国外出口商或生产商问卷、中国国内生产者问卷、中国国内进口商问卷三类。

对于商务部此次开启相关立案调查,所涉及国内医用CT球管产业及其国产化现状,及业内如何看待此次调查为产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科创板日报》记者近期采访多位国内上市公司、球管及CT整机设备领域龙头相关人士。

从了解到的整体情况来看,业内普遍认为,目前产业正处于本土自主品牌向“核心部件自主化”跃迁的关键转折期,由此带来的供应链核心要素重构、本土技术加速迭代等红利也有望重塑行业生态。

市场需求增长同时 产业竞争加剧

医用CT球管是CT整机设备核心部件,被誉为CT之“芯”,约占CT整机BOM成本的20%-30%。

根据品质分类,一只医用CT球管的价格从二、三十万到上百万不等,通常两年左右需更换一次,门诊量较大的医院可能一年左右就需更换。

由于球管本身的高价值与耗材属性,其亦成为CT整机设备厂商与CT球管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根据商务部近期发布的《相关医用CT球管反倾销调查申请书(公开文本)》(下称“《申请书》”),随着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国内市场对CT整机设备及球管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用CT球管消费市场。

上述《申请书》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国内相关医用CT球管需求量分别为12275只、12317只、12713只,2024年比2022年增长3.57%。

与此同时,美印进口球管在中国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其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42.33%增长至2024年的46.34%。而其市场份额不断上升背后,是部分外资品牌“以价换量”。

《申请书》显示,某品牌的3.5MHU系列产品的进口价格由2022年的11425美元/只,下降至2024年的10279美元/只,累计下降幅度10.03%;5MHU系列产品的进口价格由2022年的26100美元/只下降至2024年的24000美元/只,累计下降幅度8.05%。

(《申请书》中提到的进口医用CT球管价格降幅)

受申请调查产品降价的影响, 国内产业生产的医用CT球管产品,在研发投入年年增长的情况下,为获取更多市场机会亦被迫降价。2023年的平均销售价格比2022年下降11.12%,2024年的这一价格又继续下降12.17%,期间累计降幅高达21.94%。

《申请书》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其产业化的推进,国内企业也开始向市场供应医用CT球管,国内产业产能增长较快。2023年国内相关产能较2022年增长28.44%,2024年较2023年增长30.17%。

“这些产能如果完全释放出来,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量的比例高达70.39%-88.20%。然而,快速增长的产能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球管产量。2022年至2024年,中国医用CT球管产能利用率分别为32%、23%、22%。”《申请书》中提到。

本土品牌逐步向高端领域延伸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从产业发展历程来看,经过十几年发展,我国医用CT球管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已实现部分产品国产化,尤其是中低端产品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并逐步向高端领域延伸。

因此,医用CT球管产业竞争加剧的背后,也有着本土品牌“实现突破”的刚性需求。

作为国内医疗影像设备领域龙头,联影医疗相关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具体到CT领域,联影医疗已自研掌握双极性CT球管技术。

截至2024年末,自研的2-5MHu球管已实现全部自主研发及量产;8MHu以上球管研发样管已完成,正持续优化工艺提升良品率,推动量产落地。

据悉,作为联影医疗产业链上游合作方,奕瑞科技、斯瑞新材正快速推进医用CT球管相关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奕瑞科技在2024年报中提到,对于CT球管,该公司已解决产品仿真设计、液态金属轴承设计与制造、材料激光纹理刻蚀等技术难点,目前产品尚在进一步开发中。

斯瑞新材再融资项目申请于今年4月获上交所受理。其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6亿元,其中一募投项目为“年产3万套医疗影像装备等电真空用材料、零组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其中预计实现年产3万套CT球管零组件

斯瑞新材在相关申请文件表示,“将支持推进我国医疗影像装备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斯瑞新材相关再融资项目)

主要从事医用CT球管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的昆山医源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昆山医源”),是此次向商务部发起相关立案调查的唯一申请人。其建有国内最大的CT球管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规划设计产能7000台/年,占国产高热容量CT球管产能70%以上。

有接近昆山医源的业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截至目前,昆山医源已基本掌握高热容量滚珠轴承球管、液态金属轴承球管、单端阳极接地球管等中高端球管产品的研发、量产等环节关键工艺技术,2024年产销量居国产球管企业前列,不久还将会有多款高端球管产品上市。

昆山医源已联合国内多家上游企业加快CT球管用靶盘、轴承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力争2026年实现原料和零部件国产化率达100%。”上述业内人士称。

从供应链到品牌力 国产化加速突围面临多重待解难题

从《科创板日报》记者向业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国医用CT球管产业在逐步向高端领域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多重待解难题。

这首先与医用CT球管并未实现供应链百分百国产化有关。”苏州波影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波影医疗”)董事长应峥嵘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波影医疗创始人应峥嵘是国家特聘专家、美国波士顿大学博士、全球医疗影像设备巨头安络杰首席科学家,其亦带领研发团队承担了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

“这些主要部件的国产化程度不同,成为制约CT球管全面国产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应峥嵘分析表示,医用CT球管通常由管芯、管套、冷却系统及电气系统等组成,主要核心部件有阴极灯丝、阳极靶盘、阳极轴承、高压电缆、散热器系统等。

目前阳极靶盘、阳极轴承等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国产化率。”在应峥嵘看来,“正是由于球管供应链并未完全实现国产化,部分零部件仍需要依赖进口,导致本土品牌造价成本‘并不比纯进口品牌低多少’。”

但应峥嵘仍认为,此次商务部发起的相关立案调查给行业带来的机会大于挑战。据他介绍,目前国产医用CT球管厂商有两种销售渠道:一是整机OEM市场,即向整机设备厂商供应球管并参与其售后服务;二是通过自有渠道给第三方维修市场提供替换球管等服务。

但目前国家相关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对第二种方式未明确界定。一位国内大型三甲医院影像科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政策法规对于外资品牌球管更换的合法性没有特别明确。多重压力下,医院在采购CT球管时,通常都选择采购原厂进口球管,导致国产球管市场渠道狭窄。”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旗下的数据服务平台“医装数胜”今年2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不同类型的采购单位,CT球管采购偏好差异极大。2024年,我国三级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采购外资品牌的占比较高,基层医疗机构及政府采购更倾向于民族品牌。

一家国内医用CT球管企业创始人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国产球管遇到的共性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医用CT球管厂家持续高研发投入,但产能利用率低,连续多年处于亏损状态,受进口球管压制,国产CT球管价格优势不明显。

二是国产医用CT球管的合法市场主体地位受到质疑,国产球管扶持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缺少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且部分CT整机设备设置维修密码和系统权限限制国产球管的推广应用。

多位业内专家均建议,要加快与国产整机适配性注册进程,加大与大型第三方医疗维保公司合作力度,树立良好民族品牌,构建覆盖全国的推广应用体系,特别是把握住政策窗口期,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抄底成功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