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总书记调研的AI眼镜 产业行至几何?
①终端厂商与创新品牌加速布局,AI眼镜由音频配件向智能入口演进;
                ②芯片、模组、显示等供应链环节同步适配,产业链重塑加速推进;
                ③市场初步放量,价格、体验与应用闭环仍待突破,爆款节点临近。

《科创板日报》4月30日讯(记者 唐植潇)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来到上海市徐汇区“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在人工智能产品体验店了解产品功能和市场行情,并饶有兴致地戴上智能眼镜亲身体验。该体验店展出200余款AI产品,涵盖智能穿戴、效率提升、智能健康等领域。

今年以来,AI眼镜产业迎来端侧落地节点,成为AI厂商与硬件企业争夺的新高地。

融合语音、图像识别、翻译、拍摄等多模态能力的新一代智能眼镜,正从功能演示走向实用场景,形态更接近普通眼镜,强调在双手被占用时通过语音、手势、头动完成交互,逐步具备替代手机的潜力。

与此同时,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趋势明显。今年2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启动AI眼镜专项测试,覆盖音频、图像、防抖、续航与隐私等模块,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

地方层面,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将“AI+XR”列入智能终端重点发展方向,设立应用示范区,促进企业、平台与园区联动。以上海为例,Rokid、雷鸟创新、Viture、XREAL等企业形成初步产业集聚,上海还将XR/AI眼镜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成为首个通过政策推动智能眼镜普及的城市。

随着终端竞争加剧,这一次,“眼前的世界”产品发展,亦为行业打开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终端厂商竞速:智能眼镜迈向AI入口

随着AI算力下沉和语音交互技术成熟,智能眼镜由穿戴式音频设备演化为轻量化个人助手。终端企业竞争焦点转向AI能力落地与生态协同。

华为、小米、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加速布局。华为于4月发布智能眼镜2钛空圆框光学镜,主打音频与语音交互,接入HarmonyOS智慧播报与导航场景。

小米3月推出MIJIA智能音频眼镜2,售价1199元,并计划于下半年发布集成摄像与AR导航功能的新款眼镜。

阿里由天猫精灵团队主导研发AI智能眼镜,分为基础版与AI+AR版,预计年内发布。字节跳动自2024年起筹备AI眼镜项目,目前处于供应链对接阶段。

新创企业推进产品化落地。Rokid发布Glass系列,搭载自研影像系统与定制大模型,具备语义识别、拍照识物、实时翻译等功能。

雷鸟创新发布雷鸟Air 2,并与阿里云合作引入通义千问大模型。

百度推出小度AI眼镜,聚焦防抖摄像、语音备忘、场景识图。小派科技、Nreal、创维、雷神科技等也在细分场景推出智能眼镜产品。

随着端侧AI压缩适配能力提升,部分新创产品已内嵌本地轻量模型或与开放平台协同,通过麦克风阵列、摄像模组、IMU传感器等实现多模态感知与交互。

供应链硬件与系统适配协同提速

AI眼镜对穿戴形态与多模态交互提出更高要求,带动芯片、模组、显示、电池等供应链环节同步适配,形成横跨光电、AI与消费电子的新型链条。

主流硬件架构以主控芯片、传感组件、音视频模组与AI系统组合为核心。供应商围绕算力提升、功耗控制、模组小型化持续迭代。

芯片环节,高通推出AR1 Gen1平台,支持多模态感知与低功耗AI推理;恒玄科技、炬芯科技、紫光展锐分别在语音识别、5G平台方面提供适配方案,紫光展锐W517已应用于INMO GO 2。

电池领域,欣旺达推出小型化高能量电芯,满足日常通勤续航需求;模组与存储方面,佰维存储提供ePOP集成产品,水晶光电、舜宇光学布局摄像头与ToF传感模组。显示技术方面,维信诺、视涯科技、雷曼光电推进Micro-OLED、光波导模组量产。

中游组装环节,蓝思科技为Rokid提供整机装配,覆盖镜架、结构、电气连接等;立讯精密承接星纪魅族、苹果头显项目,积累可穿戴终端系统集成经验;歌尔股份整合VR/MR与智能眼镜产线,优化模块复用;佳禾智能、天健股份在模块化语音系统与PCB方案上持续扩展。

产业链区域分布上,长三角以算法研发与光电模组为主,珠三角聚焦模组集成与规模制造。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集聚Rokid、Viture、亮亮视野、灵犀微光等企业,配套维信诺、华东师大-阿里实验室等上游资源;深圳、东莞则集中了歌尔、蓝思、立讯、佳禾等供应链企业,形成规模交付能力。

地方政策侧,上海市将轻量化AR终端与AI语义系统列入“元宇宙关键技术三年攻关计划”,信通院上海分院牵头制定AI眼镜性能测试标准。

机遇与挑战并存 行业竞争加剧

在产业链完善与新品集中发布的推动下,AI眼镜被视为智能终端的重要补充。

研究机构Wellsenn XR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超过1200万副,AI功能渗透率超过60%。洛图科技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2500万副。

消费端初步反馈正在形成。闪极科技、雷鸟创新等品牌数据显示,部分新品上线首月销量已过万。Rokid、INMO、小派等品牌也在教育、医疗、电力等行业推进To B应用,作为免手操作辅助终端嵌入业务场景。

政策端,AI眼镜已被单列为专项方向,工信部、信通院启动性能标准制定,地方如上海、深圳、成都、杭州设立AR/AI终端应用示范区,纳入科创基金支持目录。

资本端,2024年Rokid、Nreal、小派等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主要资金投向量产线与算力优化。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围绕AI眼镜的投资事件超过40起,产业资本参与比例提升。

国信证券在2025年发布的《AI眼镜系列专题报告》中分析认为,当前行业仍存在若干制约因素:

另有分析师认为,2025年将成为AI眼镜从小规模试水到产品化普及的关键期。终端体验优化、价格结构调整与场景闭环拓展,将决定AI眼镜能否实现放量增长。

人工智能 AI眼镜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