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郑新立:更好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
①“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②“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进促稳”,强调“进”的作用,是对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完善和发展。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在学习时报刊文,题为《更好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

更好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录了从2013年12月到2023年12月有关稳中求进的重要论述,题目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稳中求进”作为做好经济工作一以贯之的工作原则的发展过程和重点内容。认真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更好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经济总量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良好趋势保持下去,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我们在经济工作中曾犯过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上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告诫全党“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繁荣,创造了发展奇迹,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必然带来阵痛,甚至伤筋动骨”,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通过科学方法贯彻各项大政方针”,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防患于萌发之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不是盲目的稳,而是有重点的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正是按照这一工作原则,实施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面对疫情冲击、国外经济打压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即使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由于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强调不能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能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也不能把攻坚战打成消耗战,在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上持续用力、加大力度,避免了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使国民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稳步前行。

“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

强调“稳”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进”的重要性,“进”的方向、重点和方法作出了明确阐述,指出“进是方向和动力”,“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冷静客观是真正的自信,对最坏的情景一旦心中有数,就能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天塌不下来”,要“坚持功成不必在我,敢于担当、锐意改革,既认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难题需要久久为功,又不能畏首畏尾,把问题留给后人,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这些掷地有声的论述,坚定了我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做好经济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实践一再证明,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只要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就能够战而胜之。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市场预期、社会信心有效提振,四季度经济明显回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5%的预期目标,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2025年一季度,全国城乡消费市场提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信心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延续了2024年以来持续稳中向好、稳中回升的态势。各项经济数据表明,一度出现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突出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

“稳”与“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稳”与“进”是一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并科学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使我国经济平稳渡过激流暗礁,攻克一道道难关,不断取得新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更好认识和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才能不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要认清“稳”与“进”统一性的一面,即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稳”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是为“进”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时机;适时适度地“进”才能使事物在动态平衡中保持新的稳定,绝对静止的稳定是不存在的。这就如同骑自行车一样,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不可能保持稳定,只有保持适当的速度,才能稳定骑行。经济发展的“稳”与“进”也是这个道理。

二是要认识到“稳”与“进”相互对立的一面。二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在强调“稳”的时候,往往需要暂缓或牺牲一些“进”,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在强调“进”的时候,必然会对“稳”带来一些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先立后破”,是解决“稳”与“进”之间矛盾即克服二者之间对立可能引发冲突的智慧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明确提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并以改革开放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我们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是要把握好矛盾双方主次关系转化的条件和契机。作为矛盾双方的主要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什么时候强调“稳”,什么时候强调“进”,需要审时度势,要主动创造条件使之向有利的方面转化。既要反对消极等待、不思进取,又要避免不顾条件、冲动蛮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

把握好二者关系,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是认清“稳”与“进”的统一性,抑或把握“稳”与“进”的对立性,还是把握好“稳”与“进”何时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都需要深入实际、摸清情况,全面系统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情况,从而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和行动。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工具,学会用数学模型进行大数据分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精准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运用稳中求进方法论解决经济问题上为我们作出了表率。2023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是大局和基础,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这是针对经济运行新情况提出来的。特别是提出“以进促稳”,强调“进”的作用,是对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完善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以进促稳”指明了实现“稳”的方法和路径,旨在提升经济工作的力度和节奏,特别是政策要靠前发力,掌握稳定经济增长、引导社会预期、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的战略主动,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这一工作原则在近期宏观调控政策中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必然结论。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审时度势,更好把握“稳”与“进”之间的度,做到“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郑新立)

新质生产力 经济数据及解读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