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QDII基金经理普遍对欧洲股市的走势较为乐观; ②日本股市短期内将持续震荡,但中长期可能迎来反弹; ③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未来走势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财联社4月28日讯(记者 周晓雅)当前,全球宏观环境日趋复杂,资产配置的需求愈发迫切,如何通过多元化配置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也是投资者的聚焦点。
由兴证全球基金、财联社、腾讯新闻共同主办的中国投资人峰会今年如约而至。在此次的“多资产配置:再谈财富增长的本质”圆桌讨论上,围绕着多资产配置如何风险分散与收益优化等问题,荒原投资创始人兼投资总监凌鹏、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兼金属与材料首席分析师邱祖学、兴证全球基金基金经理季伟杰、兴证全球基金投顾组合主理人张济民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享。
如何面对“三高”状态?
当前全球宏观环境呈现出“三高”的状态,即高通胀、高利率、高波动,同时地缘冲突加剧,各类“黑天鹅”事件频出。应对目前的环境,凌鹏认为,有两点需要注意。
荒原投资创始人兼投资总监凌鹏
一是不去预测或应对,而是应不断审视你组合的安全边际,如果在很复杂的环境中还具有很强的安全边际,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二是明白高风险、高波动也蕴含着很大的投资机会。
而在近年外部环境愈发复杂的背景下,兴证全球基金FOF团队增加了对黄金等其他资产类型的投资。张济民表示,多元化资产配置也是应对黑天鹅风险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兴证全球基金FOF 投资与金融工程部研究发现,多元化资产配置更适合投资者。配置资产时,首要考量客户风险偏好,其决定了客户持有的资产类型。
兴证全球基金投顾组合主理人张济民
张济民认为,对多数投资者而言,高比例权益资产带来的高波动(如 A 股、美股的单日波动)对心态带来较大影响,而多元资产配置可显著改善持有体验。
而多元配置的优势除了上述的抵御黑天鹅等不确定事件,还能有效地降低组合波动率,平衡财富的稳健增值和持有人自身生活作息;另外,由于资产之间的偏低相关或负相关,且多数资产有预期正收益,因此多元配置也能够分散风险。
乱世买黄金依然可行
作为多资产配置的重要一环,不断创新高的金价使得黄金愈发受关注。
邱祖学提到,过去一段时间,美国实际利率对金价的指引出现了非常大的偏差,这背后,是在不同时期黄金的避险和保值两个功能发挥发生了变化。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兼金属与材料首席分析师邱祖学
在他看来,如果是外部比较稳定的宏观预期,稳健的环境当中,市场往往更关注资产收益率,这与美国实际利率密切相关,“当下环境正好相反,我们对资产安全性要求更高,从2018年开始,黄金在避险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大幅上升,比如央行已连续三年每年增加黄金储备超过1000吨,这对商品价格产生非常大的冲击。”
此外,邱祖学还提到,去美元化、美元信用的问题,也是推动黄金的配置价值上升的另一大因素。
展望后期黄金价格,邱祖学依然给出较乐观的答案,他认为黄金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佳商品选择。
“未来,黄金在资产配置的作用需要从十年、二十年的维度来参考,其中,有三个以往会被忽略的因子,值得留意。”邱祖学提到,首先从央行购金行为来看,虽然已持续三年增持超1000吨,但购金力度不减,而黄金储备在央行总资产的占比距离恢复至2019 年(疫情前)水平仍有较大空间,同时,部分国家如果通过购金替代持有的美债规模,当下的购金空间仍然非常大。
其次,美元信用问题备受争议的过程中,市场对美元信用的裂痕其实已经出现,去美元化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反复,但方向不会变。邱祖学以1970年到1980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破灭为例,彼时金价在10年间上涨约20倍。
最后,从投资者配置的角度看,未来仍有空间。一方面,机构投资者中,海外机构投资者配置黄金的绝对总量依然非常低,全球最大黄金ETF基金SPDR黄金ETF在这轮金价上涨过程中,持仓规模仅增加不到10个百分点,意味着海外机构投资者还没为未来风险做准备;另一方面,国内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当前在黄金实物资产的投资上仍受限,被动配置了黄金个股。
“从上述角度看,我们认为整个黄金未来的配置价值依然是可以值得期待的,对整个商品的价格还是比较乐观的,这是需要从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维度去做参考的。虽然过程中会有各种干扰因素,但是一定要看清楚这一轮主线,黄金就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佳的商品选择。”他表示。
而对于普通投资者,邱祖学认为,需要结合自身整体资产配置的目的和黄金的作用,来确定黄金在资产配置中的占比。
如果投资者目标追求高收益率,那么黄金在资产组合的比例需要较低;而如果出于财富保值、避险的目的,黄金资产配置比例应该较高。
A股、H股配置价值如何?
至于A股市场的投资机遇,则需要先从宏观背景加以理解。季伟杰认为,以老换新、“抢出口”、财政政策力度前置带来了今年一季度国内经济表现较超预期的状况。
兴证全球基金基金经理季伟杰
季伟杰认为,往后看,政策的方向不变,但政策推进的节奏可能对市场带来较大影响。一方面,超预期的财政支出力度还有待在下半年释放,后续财政政策无疑是积极的;另一方面,消费政策仍存在增量,或出现以旧换新力度加大,餐饮、旅游、城乡居民的养老等支出也会增加,货币政策中适时降准降息,也应是明确的。
在此背景下,A股的中长期配置价值值得留意。凌鹏分析,简单比较房地产、股票、债券、现金等不同资产,股票市场显然是较好的选择,尤为看好红利资产。
“我看好红利资产并不是因为它是低利率环境下的无奈选择,而是因为这批公司以及产业经过了十几年的调整以后,无论是所处的周期位置,还是估值位置,都处在很有吸引力的状态下。”他表示,两个原因构成当下的红利资产股息率高企,即整体估值水平偏低和再投资欲望较小,后者也是产业成熟度的标志。
进一步来看,凌鹏看到,2010年以后工程机械、煤炭、有色、钢铁、化工等产业进入了不断地调整,夯实内部基本功,估值又不断地下降的过程,逾十年的时间“磨出”当下的红利投资机会。
张济民直言,港股和A股仍是比较低估,基于政策和估值修复仍有空间的前提下,港股吸引力会更大。“但没有必要对任何一类资产抱有特别看多或者特别空,我们更多在擅长的领域(如A股和港股)做更多研究,海外市场如果理解不到位一般采用标配的方式。”
以低利率时代视角看债券投资
过去两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较显著。对于债券类资产,季伟杰更赞同当下正步入低利率时代,未来的利率更多是波动幅度收窄,而不是大幅上行。
“在当前的基本面环境下,尤其是外部关税环境,未来的通缩压力没有减少,这样,未来几年就是低利率的环境,窄幅振荡或者20个BP左右的振荡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更大一点。”他表示。
在此背景下,他认为,除了股票类资产,“固收+”类的产品也可以作为一个投资选择。股债跷跷板效应将对净值起稳定器的作用;同时,动态的股债资产配比调整,也可以避免一些特殊时点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