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在2025年初,芯华章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调整,这是芯华章EDA 2.0战略的一贯延续,也是其战略重心向市场需求倾斜的重要信号; ②芯华章不会“再造一家Synopsys”,而是要自己定义新规则,寻求路径创新,帮助产业建立竞争力。
编者按:他们创办的公司或已是独角兽,或刚启动种子轮,或已家喻户晓,或长期身居幕后,或正起于微末,但他们都是中国新经济的微观脉搏,是这轮产业和技术升级的微观主导者和实践者,不同行业成千成万的他们的身影汇聚,投射变革的洪流。
由财联社和《科创板日报》联合发起的 “连线创始人/CEO”栏目,主要关注创新创业型企业,以企业创始人/CEO的访谈为一手信源,让成长中的创业公司走入公众和市场视野,并发掘最新技术和产业趋势。
《科创板日报》4月25日讯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作为芯片设计的核心支撑技术,对国产供应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以来,在国际技术封锁与市场需求迭代的双重压力下,国内EDA行业显现出结构性转变:老牌企业加速技术栈升级与产业整合,新兴厂商则在AI驱动设计、云原生EDA等赛道开辟新战场。龙头、新秀,无一不在面对激烈的市场变化做出应变。
在2025年初,EDA独角兽企业芯华章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调整:启用两位资深产业专家担任联合CEO,将研发与市场团队深度整合,而创始人王礼宾退至幕后并以董事长身份专注融资与资源整合工作。
在外界看来,这对芯华章来说无异于一次新生。
芯华章新任联合CEO谢仲辉却认为,此次调整只是芯华章EDA 2.0战略的一贯延续。
从战略调整,到技术定义、突围,从深耕本土,到眺望全球市场,这家成立仅五年的企业如何定位自身角色?未来如何践行其EDA 2.0战略?
近日,芯华章两位CEO接受了《科创板日报》的专访,首度系统性解读公司当前发展逻辑与未来目标。
打一场敏捷响应之战
在今年初的芯华章组织架构调整中,将研发与市场团队深度整合,这在初创半导体产业公司中较为少见。对芯华章而言,此次架构变革不是简单的部门整合,而是战略重心向市场需求倾斜的重要信号。
对于驱动芯华章做出这一转变的原因,谢仲辉向《科创板日报》表示,一方面其产品序列已经趋于完善。通过团队前期资本端融资以及七大产品线开发,基本解决了EDA工具从0到1的打磨。现阶段要做的是通过产品创新,最终实现向智能化发展。
据了解,按照芯华章对其EDA 2.0产品的设想,未来工具发展主要有三大路线,首先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发展包含了AI技术的更多应用,其次通过开放工具API实现生态合作平台化,另外还有结合生态伙伴开拓EDaaS(Electronic Design as a Service),届时将能够在未来多样化的定制芯片。
另一方面,芯华章在EDA工具开发过程中关注到了,依托于客户需求进行路径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市场需求也正在经历快速的变化,比如需要借助AI等更灵活的技术,实现方案质量提升。
这一调整符合行业对EDA产品本质的认知,即工具要服务芯片设计,脱离客户场景的技术先进性,则会失去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激烈变动的市场环境中。
谢仲辉表示,创新的理念是持续满足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是很动态的,国际EDA巨头虽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标准化工具难以满足国产芯片在工艺受限下的创新需求。对芯华章而言,帮助客户最大化扩大优势的策略就是快速反馈,保持其竞争力。
而上述目标的实现以及追上市场新变化,靠过去的公司体系架构和部分人员认知跟执行力,不足以有实质性推进。“通过把公司不同业务单元的藩篱打开,才能解决优化受限的问题,更好发挥1+1>2的能力。”谢仲辉如是称。
谢仲辉在半导体领域从业近30年,曾在芯片设计企业、晶圆代工厂、EDA公司等,从事芯片设计、工艺集成、技术市场以及销售等工程和管理工作,有着产业链全流程工作经历。另一位联合CEO齐正华,在复杂系统EDA研发项目及团队管理方面也有着二十多年的丰富经验。
谢仲辉在加入芯华章初期,以首席市场战略官的角色,帮助这家企业将市场需求转化为产品及解决方案,这也是他在此前更长期的职业经历中擅长的工作,而现在将在新的架构下进一步扩大其经验优势。
AI成为下一代EDA突破口
芯华章在EDA行业相比国内外龙头企业,属于后发者,在守正创新方面亦具备“后发优势”。
依托于二十年的EDA研发经验,联合CEO齐正华向《科创板日报》表示,回顾这些企业过去数十年的积累,芯华章能够更加明确如何用创新技术去迭代、打磨特定需求的软件工具,避免“踩坑”,极大推动公司产品化进展。
齐正华与谢仲辉此前也对EDA厂商的开发模式也有过深度探讨。传统企业技术开发更偏向于瀑布式的工作流程,即一道流程充分验证过后再到下一步。而芯华章现在更倾向于采用敏捷开发的理念,即借鉴互联网行业的快速迭代逻辑,降低每一个开发阶段的验证周期和成本。
借助敏捷的开发模式,芯华章也得以快速搭建起数字前端平台式解决方案。据了解,芯华章迄今已发布十几款数字验证产品,专利覆盖从芯片到系统的验证EDA全流程。
芯华章没有将眼光局限于国产化市场,而是进一步把EDA 2.0战略置于全球范围。
据谢仲辉介绍,芯华章的全球化战略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一是公司已经具备技术比肩大厂的实力,二是产品已经获得了国际大厂的认可。
未来AI与EDA工具的结合,将有望成为芯华章进军全球市场的一大利器。
以近日芯华章与中兴微电子共同发布的技术案例为例,双方选择联合研发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SVA生成,并引入工业级创新评估系统SVAEval,解决在高性能CPU与AI芯片设计中,复杂时序逻辑的手工编写耗时耗力、容易因边界条件遗漏导致验证漏洞的问题。
在中兴微的项目实测中,该系统展现出强大的场景适配能力,且复杂断言开发效率提升40%以上,原本需要3天的调试周期缩短至数小时。
AI技术在赋能芯华章产品的同时,芯华章产品工具也能够为AI底层芯片开发提供支持。这是由于芯华章对国产EDA产业而言,补齐了数字前端验证工具的不足,提供的差异化方案,能够实现国产数字大算力芯片的开发。
据介绍,芯华章的一款形式验证工具GalaxEC-HEC,能够专门为算力芯片算子做验证,验证速度达到国际主流工具的数倍至上百倍。在国产AI芯片制造工艺受限情况下,设计厂在算子、架构方面的创新,使得浮点运算能力中有非常多的算子,传统动态仿真工具十分耗时,即便是海外厂商工具也难以进行验证,芯华章通过与国产芯片厂商紧密合作,利用创新技术在GalaxEC-HEC中优化底层Solver性能,并以大模型自动生成验证断言(Assertion)代码,提供自动训练和评估系统。能够对AI算子进行验证,帮助客户缩短开发周期。
此外,云化平台战略也成为芯华章EDA工具开发的差异化抓手。通过整合国产算力资源与开放API生态,芯华章的工具可兼容混合云环境,帮助中小芯片企业以更低成本实现复杂验证。“国际大厂的云服务定价策略跟业务模式,对中小企业来说并不是那么友善,我们要做的是让客户按需付费。”
结言:
芯华章不会“再造一家Synopsys”,而是要自己定义新规则。
“国产半导体面对的挑战是很多的,芯华章一直秉持的信念是,不能够依照美国或者行业主流的方式去提供工具替代,这种集中替代的方式是很痛苦的。”谢仲辉认为,从新能源汽车、DeepSeek大模型算法等其他产业的案例来看,路径创新才能够帮助产业建立竞争力。
借由此次企业架构变革,芯华章透露出来的野心,概括来讲是抓住两大历史性机遇:
一是智能化拐点,以AI辅助工具重构EDA工作流;二是生态化平台,通过开放API串联国产IP、制造、封测环节,打造自主可控工具生态并推向EDA 2.0。
以上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芯华章这样一家中国硬科技企业的破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