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翟相栋、董理、胡昕炜等名将一季度大手笔加仓紫金矿业; ②也有基金经理在黄金板块个股之间、AH股黄金股进行切换,但也有基金经理减持黄金股,并认为估值有压力; ③黄金ETF成为持有基金只数最多的产品,分散化、多元化配置成为最主要原因,有基金经理维持超配。
财联社4月25日讯(记者 闫军)头部代销平台蚂蚁基金大动作引发市场关注,近日,蚂蚁基金发布了指数投资服务平台“指数+”,在这个平台上,重点为投资者提供两类产品:一是核心宽基指增产品,二是行业指数产品。
简而言之,场外工具的提供将成为今年蚂蚁基金产品发力上的最大看点之一。据了解,蚂蚁基金在今年年初确立了场外指数增强基金作为接下来的业务重点。蚂蚁集团财富事业群副总裁郑艳兰表示,震荡上行和结构分化的市场环境中,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既“稳”且“增”,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分散配置,提升长期收益体感。
从市场观察人士来看,在中证A500、科创综指等场外首发产品试水之后,当下的蚂蚁基金似乎正在试图撕掉“余额宝”“网红债基”等标签,开始更为大踏步在指“数技+”上进行尝试,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为何选择场外指增产品作为发力点?
二是指数增强基金现状如何?
三是基金公司怎么看?指增的规模空间如何?
四是互联网、银行代销渠道在今年产品选择上已有分化之势。
蚂蚁基金今年发力场外指增产品
可以说,场内ETF爆发,让蚂蚁基金看到了场外投资的空间。
就在4月17日,境内ETF规模突破4万亿,其中沪深300ETF合计规模再破万亿元。场内ETF成为指数行业第一轮爆发主力,而场外指数基金拥有更广泛的大众客群、更灵活的投资策略,投资热度在不断走高。
指数基金凭借门槛低、分散透明、追踪清晰等优势,让更多大众投资者投得起、拿得住、赚得到。
蚂蚁基金发布的场外指数投资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投资者平均持仓2000元,累计超1100万人开启指数基金定投,平均持有时长1239天。2024年投资者平均收益率为4.14%。
与此同时,快速增长的规模和投资者的认知水平、收益预期仍存在落差。蚂蚁基金调研数据显示,投资者对于指数基金排前三的困惑是不知道何时选、选什么、看不懂,对指数基金的超额回报也有更高需求,其中,近4成基民不知道选什么。
互联网公司向来懂得洞察客户需求。在“指数+”平台,主要提供两大类产品:
一是核心宽基为主的增强基金。围绕着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科创综指等核心宽基指数,蚂蚁基金筛选了一批核心宽基指数增强基金,历史上每年都跑赢了追踪指数。针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还对这些基金提出了控制行业偏离度,降低增强收益的波动风险等要求。
为何选择指增产品作为业务发力重点,富国基金副总经理李笑薇认为,A股市场有获取超额收益的空间,指数增强基金结合了指数基金和主动基金的优势,能满足投资者对被动投资和超额收益的双重需求,场外个人投资者对其的需求潜力较大,是行业未来布局的方向。
二是行业指数基金。行业指数基金投资择时尤为重要,因此,蚂蚁基金在平台上提供20多家基金公司的行业判断模型,呈现出板块潜力信号。
此外,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数据信息,清晰、全面呈现全球市场行情数据,并提供配置、定投等指数投资策略。
指增产品迎来发行小高峰,规模突围仍有痛点
首只指数增强基金于2022年11月成立,为华安MSCI中国A股指数增强基金。指增基金出现近23年以来,并没有迎来较大的规模突破。刚刚披露的2025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全市场333只增强指数型基金最新合计规模为2155.54亿元。
当下,基金公司对指增产品的布局热情在上升,尤其是在中证A500指数、科创综指等重磅核心指数推出以来,指增类产品的上报与上新在提速。
以“924”来看,全市场新发指数增强基金69只,其中50只完成发行并上市,合计发行规模320.36亿元,发行最好的兴证全球中证A500指数增强,发行份额为21.88亿元,国泰君安中证A500指数增强发行规模也超过20亿元。此外。华商、鹏扬等旗下中证A500指数增强发行规模接近20亿元,11只指数增强产品发行规模超10亿元。
在业内看来,指增产品迎来发行的小高峰原因有二:
首先,中小基金公司的布局指数产品的突围之选,在ETF降费的背景之下,依靠ETF赚钱的难度在加大,此前测算显示,在0.15%费率下,ETF维持盈亏平衡点的规模需达到百万级别,而前期资源投入较多的产品赚钱的门槛可能高达千亿。“卷”ETF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异常艰难。而指增则成为较好的选择,既跟踪指数,又有可能通过量化等赋能做出超额,获得投资者的关注。
其次,不少大厂在布局了ETF之余,也在积极发行指增产品。道理很简单,中小基金公司才做选择,大厂表示“都要”。有资源、有人才、有能力去覆盖,背后更为重要的动力在于,指增产品的管理费要高于ETF。
能够增强收益,为何20多年的发展,规模仅突破2000亿?
鹏华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苏俊杰指出,指增赛道的核心矛盾在于“规模未突破”与“潜力被低估”。
他认为,公募指增长期徘徊在2000亿到3000亿元规模之间,原因在于:一是渠道适配性不足,相比私募指增,公募在商业模式和客户认知上尚未打通;二是超额显著性待提升,部分产品业绩波动大,削弱投资者信心;三是费率压力,管理费下降趋势下需平衡投入与产出。
事实上,正如苏俊杰所言,真正有能力做指数增强的产品并不多。如同“固收+”在极端行情中,很容易变成“固收-”,指数增强长期跑赢并不容易。
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全市场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相比沪深300指数,平均每年多赚4.3%,但能够连续5年每年稳定跑赢沪深300指数的指增基金,仅有4成。
如何做超额?绩优量化选手们有新思考
当前,包括富国、博道、国泰君安资管、鹏华、中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已经在蚂蚁基金上布局了“年年增”宽基指增基金,以满足投资者的配置需求。
“当前A股市场,指数增强基金还有比较丰富的超额收益空间,未来大家比拼的并不是谁阶段性业绩更好,而是超额收益长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背后需要对模型细节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迭代。”博道基金量化投资总监杨梦表示,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聚焦于提升超额收益的稳定性,而非单纯追求高弹性。
围绕着指增产品面临三大痛点:“看不懂、看不上、拿不住”等痛点,中金基金量化指数部负责人耿帅军表示,行业需通过投教和服务提升投资者认知,例如用更直观的方式解释产品逻辑,或借助AI工具提供个性化服务。而在产品选择上,他建议,宽基指增仍是核心赛道,因其成分股分散、行业均衡,更适合超额挖掘。其次,风格或行业风险溢价的策略指增(如Smart Beta叠加增强)也需要保持关注与布局。
国泰君安资管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胡崇海也是公募量化中的知名基金经理,他介绍了国泰君安选择深耕指增而非ETF的原因。国泰君安资管量化研究较早,专业聚焦,团队尤为擅长阿尔法挖掘,受益于券商股东禀赋,公司在数据、算力上的投入支持力度非常大,比如2018年率先布局高频量价策略等。
“作为公募新军,避开ETF红海,选择指增蓝海更易突围。”胡崇海表示,尽管公募相对于量化私募受到的约束更多,但是鉴于A股市场有效性不足,稳定超额空间仍然存在。
对于投资者如何投资指增产品,胡崇海给出三点建议:一是信仰指数,指增是“越跌越安全”的资产,需长期持有;二是理解收益结构,不同指数的贝塔与阿尔法占比差异大(如小盘指增波动大但超额更显著);三是注重配置,结合防御型(如红利指增)与进攻型(如1000指增)产品优化体验。
在投教层面,苏俊杰主张“筛选客户为主,培养为辅”,通过工具(如定投回溯数据)和事实(如历史收益分析)引导理性投资,而非强行灌输理念。他认为行业与蚂蚁基金等代销平台合作,优化指增的商业模式,让稳定超额“被看见”,最终推动这一品类从小众走向主流。
观察:互联网与银行渠道之间代销产品重点的分化
在基金代销渠道中,作为场外基金两大阵地。互联网第三方渠道与银行竞争尤为激烈。
从过往的互联网代销平台与银行等渠道的资源禀赋来看,银行在首发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互联网代销优势更在持营。以债基为例,蚂蚁基金是无数中小基金出圈的平台,首创“收蛋”,形象、生动又精准向投资者传达了债基收益率的概念,造梗、玩梗能力强,蚂蚁基金上的“自来水”投资者曾经捧红无数债券基金产品和基金经理。
今年以来,银行渠道与互联网渠道在产品的侧重点上显现出差异化路径。
蚂蚁基金表示,场内ETF流动性强、交易灵活,但存在折溢价风险,适合短期交易者。而场外投资者更多是配置的概念,通过相对稳健的,跑赢指数的产品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在震荡上行和结构分化的市场环境中,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既‘稳’且‘增’,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分散配置,提升长期收益体感,”蚂蚁集团财富事业群副总裁郑艳兰认为,蚂蚁基金希望和行业一起打好“产品+服务+陪伴”三大基建,帮助投资者实现长钱长投。
蚂蚁基金上线“指数+”,银行则猛发力“固收+”。
在银行端,头部银行正在与基金公司以定制FOF的形式,采用全球大类资产配置的理念,为投资者提供低波动、控回撤,追求绝对收益的产品。这类可以理解为“固收+”形式的产品在今年制造了多只大几十亿的发行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