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走向融合 本土化产业链秀出硬实力|直击上海车展
科创板日报记者 黄心怡
2025-04-24 星期四
原创
①从长远来看,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会逐渐走向融合的状态,只是现在的硬件受限于摩尔定律。
②未来,电子后视镜与智能座舱的结合是一大趋势。有厂商开展相关合作,预计下半年会有相关产品组合引入至主流车型。
科创板最新动态
关注

《科创板日报》4月24日讯(记者 黄心怡)在2025上海车展上,智能座舱产业链上下游纷纷展示从芯片、AI算法到车载平台的最新方案和应用。多名业内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表示,看好未来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逐步走向融合。

此外,100 多家中国汽车芯片联盟成员,携1000 多款不同应用场景的汽车芯片亮相,展示了中国芯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成果。另有合资企业也表态,将进一步推进供应链本土化。

▍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终将合二为一?

在本次车展上,英特尔与面壁智能宣布将共同研发端侧原生智能座舱。面壁智能CEO李大海用“大脑”与“小脑”的比喻来分析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的演进方向。

“‘辅助驾驶’相当于人类的小脑,’负责精准、实时的环境感知与决策,确保行车安全,智能座舱则好比大脑,需具备更强的感知情绪以及舱内舱外环境的能力。两者的感知与决策频率不同,但未来必然走向协同。”李大海指出,“最终的融合模型将是分层的,由‘大脑’和‘小脑’各司其职,共同构建真正的智能汽车。”

英特尔还与黑芝麻智能联合发布舱驾融合平台,同时实现智能座舱和高级辅助驾驶两大功能。

谈及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的融合,德赛西威高级副总裁黄力透露,公司已在该领域深耕多年,探索不同技术路径的可行性:“我们研究了多种中央计算方案,包括多模块集成与单板整合,积累了海量实测数据。”

他认为,辅助驾驶(智商)与智能座舱(情商)的交互是技术突破的核心。“两者的连接方式——无论是以太网、PCIe,还是更高级的模型级耦合——将决定融合的深度。从长远来看,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会逐渐走向融合的状态,只是现在的硬件受限于摩尔定律。”

▍智能座舱产业链生态百花齐放

车展现场,多家智能座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展示了各自的方案。

奕斯伟计算带来了“摄像头到屏幕的智慧座舱解决方案”,涵盖车载智能控制解决方案、车载视觉感知解决方案、车载智能连接解决方案以及车载人机交互解决方案等。

其中,奕斯伟计算的车载人机交互解决方案采用自研RISC-V CPU IP,可应用于数字仪表、智能中控、抬头显示、后排娱乐等场景。奕斯伟计算车载事业部总经理刘宇对《科创板日报》表示,我们将会推出OLED屏的Touch解决方案,目前部分高端车会采用OLED屏幕

奕斯伟计算还在进行电子后视镜(CMS) 方案的相关探索。

“传统后视镜很难应对特殊场景的应用,比如说雾天、大雨天等可视度很低的天气环境下。而电子后视镜可以进行相应的图像处理和警示,让消费者可看得更清晰,会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另外,如果电子后视镜能够替代传统后视镜,那么汽车的风阻系数可以大大下降,从而有效提升汽车续航里程。”

刘宇认为,未来电子后视镜与智能座舱的结合是一大趋势。“我们正与智能座舱内饰厂家合作,预计下半年会有相关产品组合引入至主流车型。

A股上市公司瑞芯微的展台主要包括智能座舱、车载音频、车载视觉及AI技术四大领域,其中,搭载双RK3588M的座舱娱乐域控最高支持9个屏,除中控仪表外,还支持头枕屏、吸顶屏、扶手屏、AR眼镜等应用。

一只宇树机器狗在瑞芯微展台吸引了参会观众的注意。《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瑞芯微的RK3588芯片是宇树机器人的主控芯片。

随着智能座舱走向“第三生活空间”,汽车调光玻璃有望带来新的体验。在今年的上海车展,光羿科技首次公开量产的EC 智能调光后舱解决方案。据现场人员透露,目前量产车型超 20 种,包括蔚来、比亚迪、阿维塔、浙江吉利(极氪)、上汽奥迪等品牌,可实现调光天幕+调光隐私车窗。《科创板日报》记者在现场体验后发现,后舱可以在数十秒内完成从明到暗的调光,有利于防晒隔热,保护隐私。

光羿EC智能调光

联发科、华勤技术、科大讯飞等也带来多款智能座舱方案。

联发科智能座舱方案

华勤技术智能座舱展台

科大讯飞此次带来了星火汽车智能体平台, iFLYSOUND智能车载音响系统Demo car、国产化域控解决方案、车企数智化解决方案等。据悉,讯飞星火大模型已落地奇瑞、广汽、长城、长安、大众、江淮、一汽、日产等车企16款量产车型。

▍汽车“中国芯”秀肌肉

2025上海车展特设了中国芯展区,100 多家中国汽车芯片联盟成员,携1000 多款不同应用场景的汽车芯片亮相,搭载近 100 款展品芯片和汽车电子产品的汽车芯片可视化全尺寸车模在暗馆展示。

《科创板日报》记者看到,现场的芯片按照计算、电源、驱动、存储、功率、通信、传感器、信息安全等分门别类展示。另有复旦微电子、纳芯微等多家芯片厂商单独设置了展台。

在经纬恒润展区,记者看到排列整齐的各种汽车电子控制器、涵盖车身、智驾、底盘、动力等各个功能域,以及新一代更高集成度的物理区域控制器ZCU。每套系统都明确标注了所采用的国产芯片方案。展品中清晰可见旗芯微、纳芯微、紫光、矽力杰等国内芯片供应商的标识。

经纬恒润市场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实施了大规模的国产芯片应用工程,与客户以及合作伙伴一起,在汽车芯片国产替代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展台上展示的所有芯片方案均已实现量产。

国产AI芯片爱芯元智还在整车馆独立设置了单独展台,并发布了新一代车载芯片产品M57系列。据悉,基于这款芯片的首个量产车型已定点开发,将出海欧洲。活动现场,爱芯元智分别与智驾科技MAXIEYE、SV(STRADVISION)两家企业达成合作。其中,智驾科技将基于爱芯元智车载芯片平台开发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加速L2+功能量产落地,拓展全球市场。 SV基于爱芯元智M57芯片平台部署算法,将赋能海外车企推动全球化应用。

目前,爱芯元智车载芯片累计装车量突破数十万辆。其中,M55H已在多个车型及项目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后续还将有更多客户的合作量产车型上市,面向中高阶市场M76H解决方案收获车企定点。

谈及国产芯片的落地挑战,一名芯片业内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主要阻碍在于不少国产芯片难以拿到上车验证的机会。“另外一些国产芯片在成本上并不比进口便宜。目前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可能会增加进口芯片的成本,增加国产芯片的优势。”

另一名业内人士则指出,国产芯片要胜出,还是应该要做好创新。“最关键在于怎么给客户赋能,而不是自己降标准。国产芯片首先质量要把得住关,要提高性价比,同时要有创新能力。”

▍合资品牌首秀 积极推动本土化

作为吉利及雷诺合资公司,本次上海车展是浩思动力的中国首秀。浩思动力展示其覆盖全燃料类型的动力总成解决方案,包括醇氢可替代燃料、混动系统、增程式。浩思动力特别展出的未来超混动力概念车,此方案允许主机厂在不做任何重大改动的情况下对其 BEV 平台进行混合动力改造。浩思动力全球首席执行官Matias Giannini表示,目前欧洲市场面临激励政策退场,充电网络参差不齐,需求增长受阻等挑战,而中国的增程技术已经破解了电动化面临的难题,有望达成“低成本+低排放”双赢。

安波福则在车展上宣布将全力推进本土化战略。据悉,安波福已经成功开发了百余家本土核心供应链伙伴,国产化率提升迅猛,并首次推出了由中国本土开发、知识产权属于中国的风河实时操作系统(RTOS)和风河虚拟化平台Hypervisor,这两款本地化产品不含国外管控组件、不受出口管制限制,相关的工程服务与技术支持也完全本土化。

安波福中国及亚太区总裁杨晓明博士表示,继去年相继设立新的风河上海软件中心、常熟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和投资中国本土企业智驾科技MAXIEYE之后,安波福的新能源汽车工厂都将于今年下半年投产。其中安波福武汉连接器新工厂将成为旗下连接器系统最大的高压产品系列智能化生产基地。英凯博上海自动化工厂将提供高压配电铜铝母排本地化解决方案。全新的安波福中国主动安全产品线智能黑灯工厂也将在年内落地。安波福中国数据中心、测试中心等已进入规划和筹备流程。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抄底成功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