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方案》提出,至2030年实现医药全链条数智化升级,为未来五年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擘画了蓝图; ②多家AI医疗概念公司称,“东风已来”,短期关注标准制定与监管认可方面。
《科创板日报》4月24日讯 4月24日盘后,星网宇达与一汽富维相继公告与吉林省仿生机器人创新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
星网宇达与吉林省仿生机器人创新中心(筹备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展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合作内容包括共同开展具身智能本体、大模型、运控系统及工具链的场景应用工程攻关工作等。
一汽富维与吉林省仿生机器人创新中心(筹备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以吉林省仿生机器人创新中心为平台,相互合作形成产业联盟,产业联盟各成员单位协同创新,负责构建从核心技术开发、通用平台产品、通用大模型建设、场景应用验证的全机器人产业链。
两家公司均表示,该协议为框架性、意向性约定,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具体合作事项及实施进展存在不确定性。
吉林省仿生机器人创新中心是什么来头?
据公告显示,由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牵头,吉林省高校院所协同参与共建,由省、市国资公司及国内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产业方共同发起设立的创新联合体,从产业应用需求出发,通过技术联合研发、技术授权转让、产业投资孵化、到供应链商业合作,全链路打通,采用市场化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相结合的机制,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行业服务等产业落地工作。
一周前,吉林省工信厅刚刚发布公示,拟批复同意吉林省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组建吉林省仿生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机器人,特别是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被看作是继电脑、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后的另一个颠覆性产品的赛道。其机器人产业链主要由上游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及下游终端应用等环节组成。上游包括减速器、电机、丝杠、控制器、传感器等硬件部分,以及软件系统部分。
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吉林省目前汽车零部件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30多家,而汽车供应链本身便和机器人存在诸多重叠,包括关节、电机等零部件都可以复用。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也表示,今年“人工智能+”将是汽车产业的新战略机遇。这个“+”可能是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或其他。“汽车产业智能化之后,其聚合外溢效应会明显加速,智能汽车产业很容易变成聚合型的智能产业……智能汽车的四条腿变成两条腿就是机器人,汽车就变成了一个深度智能的智能体,可以用到生产和服务领域。”
在此之前,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政策已明显发力:
2025《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其中,具身智能、6G为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
3月3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到2027年,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2月28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印发《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力争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国内人形机器人起步较晚,但追赶迅速。券商指出,目前行业尚处于产业化初期,入场企业繁多,国内入场企业基本全面覆盖产业链所有环节。
中国银河研报认为,当下已有很多产品能够实现复杂地形行走&躲避静态障碍、多模态识别、简单任务拆解,伴随车厂实训、零售场景探索,“普惠”产品推出,行业规模量产节点越来越近。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食品配送/零售、危险场景率先落地,之后再步入家庭,预计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保有量有望达到197万台/720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