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4月首例撤否IPO打破先前“零终止”局面,为东兴证券保荐项目云峰新材; ②发行人自受理直至撤单期间,都未对监管问询做出回复; ③此次撤否并非偶然,发行人因信披与内控漏洞受到处罚,更触发监管机构对其上市资格的审慎评估。
财联社4月24日讯(记者 高艳云)近日,两起极具震撼力的低价承销定增案例,将券商投行领域的价格战推至舆论焦点。
一汽解放2024年年报显示,其2024年10月21日完成股权登记的20亿元定增项目中,中金公司作为保荐承销人,收取保荐费、承销费及持续督导费共计9万元,保荐承销费率仅0.005%(万分之0.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今年1月10日,中国核电140亿元定增上市,主承销商中信证券收取承销及保荐费用30万元,承销费率仅0.0021%(万分之0.21)。该费率甚至低于上述中金公司项目费率。
这两起案例并非孤立事件,折射出券商传统投行业务竞争的白热化态势。从深层原因来看,一方面,券商试图以低价值定增业务为纽带,维系战略客户关系,进而深度嵌入客户综合业务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扩充业务规模,券商得以在新业务竞争、行业排名以及监管分类评价等方面积累优势。
不过,鉴于此类收费显著偏低的项目可能存在潜在风险,有必要强化对其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以维护市场秩序和行业健康发展。
9万承销20亿定增、30万承销140亿定增
事实上,极低费率的保荐承销定增业务早有先例。
2022年10月18日,华夏银行定增募资80亿元发行上市,保荐承销费为301.89万元,费率为0.038%,即万分之3.8,该收入由3家券商分成,主承销商为中信建投、中信证券、中德证券。
2022年12月27日,海航控股定增募资108.7亿元发行上市,保荐承销费为29万元,费率为0.003%,即万分之0.3,主承销商为中信证券。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证券低价承揽中国核电定增,此前已有先例。
2020年12月30日,中国核电定增募资76亿元股权登记,保荐承销费为77.9万元,费率为0.0103%,即万分之1.03,承销商为中信证券、中金公司。
观察近五年定增保荐承销费率变化,递减趋势较为显著。2021年作为定增大年,326个数据可比上市公司定增实施案例的保荐承销费率平均为0.88%;2022年,242个案例的平均费率微降至0.84%;2023年,随着市场环境变化,228个案例平均费率大幅下滑至0.64%。2024年,110个案例平均费率回升至0.89%,但2025年截至4月23日,30个案例平均费率再度降至0.58%。
定增已收缩3年
定增市场规模也经历了显著波动,在过去的3年时间,定增再融资萎靡,直至今年有所回暖,今年以来的定增募资额超过去年全年。
东财choice数据统计显示,定增家数在2021年创出2018年以来历史高位,定增523家、募资9133.06亿元,随后定增家数和募资规模逐年递减,2022年至2025年4月23日,年度增发数量为358家、332家、145家,以及今年前4个余月的51家,增发募资金额分别为7479.05亿元、5789.51亿元、1730.52亿元、2480.77亿元。
去年增发数量及募资额分别同比下滑56.33%、70.11%,今年以来的定增募资额超过去年全年43.35%。
2024年,42家券商保荐承销定增金额合计2043.4亿元,保荐承销收入为10.11亿元,平均费率为0.49%。上述行业定增保荐承销收入同比下滑55.09%。
有该收入并定增费率低于1%的券商有17家,低于上述平均费率水平的券商有9家。
保荐承销费率接近或超过1.5%的券商有10家,分别是中天国富(2.9%)、国盛证券(2.26%)、光大证券(1.97%)、兴业证券(1.83%)、中原证券(1.8%)、天风证券(1.8%)、国联民生承销保荐(1.78%)、中德证券(1.77%)、财信证券(1.75%)、东方证券(1.49%)。
定增保荐承销收入来看,中信证券以2.56亿元收入位居行业定增保荐承销收入榜首,且是唯一定增业务收入过亿券商;其他可进入收入排名前十券商为国金证券(0.92亿元)、中信建投(0.69亿元)、国泰海通(0.66亿元)、国信证券(0.65亿元)、华泰联合(0.59亿元)、中金公司(0.4亿元)、招商证券(0.38亿元)、中航证券(0.35亿元)、平安证券(0.28亿元)。
低价竞争背后的利益博弈与行业挑战
对于低价承销定增业务现象,业内人士深入剖析其背后逻辑。以中金公司为例,其此次低价承销一汽解放定增项目,或意在维系战略客户关系,为其他业务协同奠定基础。自2019年参与一汽集团混改后,中金公司已累计为其提供超百亿元融资服务,此次低价策略或是长远合作布局的重要一环;同时,维持业务规模也是关键考量,业务规模在拓展其他业务时是重要竞争优势,有助于巩固其行业地位。
投行人士何南野指出,传统投行业务竞争激烈,“内卷”严重,许多投行即便单个项目亏损,仍选择承接业务,目的在于锁定客户后续业务机会,或基于此拓展综合业务,例如在完成再融资业务后,进一步开展上市公司股东股票质押等业务。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认为,保荐承销收费低廉是市场自由竞争的表象,部分低费率项目虽表面亏损,但机构可通过其他业务板块实现盈利,或让渡短期利益换取行业声誉。不过,他特别强调,无论收费高低,券商都必须坚守保荐承销工作的标准与质量。当前,投行业务马太效应明显,头部券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行业亟需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竞争格局与市场生态。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进一步补充,行业内保荐承销额排名机制,以及券商分类评级体系中业务排名靠前可获加分的规则,促使各家券商为提升行业地位、争取更好评级结果和业务机会,不得不卷入激烈的竞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