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到2027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商业火箭总装制造能力每年100发、商业卫星智能制造能力每年1000颗、应用终端批量制造能力每年100万个; ②措施包括加强企业融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化水平、建设高标准产业集聚区、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等。
《科创板日报》4月24日讯 今日,《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正式印发,其中对商业火箭、卫星及通信终端等方面的研制提出了要求。
措施强调,商业火箭方面,建设市级商业火箭特色产业园,鼓励链主企业强化牵引作用,开展江海联动火箭运输码头建设,集聚火箭发动机、分系统、零部件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实现门对门配套,进一步提升商业火箭总装效能。
商业卫星方面,重点发展星载相控阵天线、星间激光通信终端、星地通信载荷、综合电子系统、柔性太阳翼等关键配套,加快研制手机直连卫星,推动商业卫星迭代升级;建设商业卫星超级工厂,持续提升卫星智能制造能力。
通信终端方面,重点发展多频段终端模组等关键配套,研制共口径兼容高中低轨卫星的通信终端、通导融合终端、手机直连终端等系列化产品,提升智能终端批量化制造能力。
此外,措施给予商业火箭、卫星、终端及配套关键核心产品研制一定比例资金补贴,最高达3亿元,加快提升产业化规模。对企业购置设备、软件等投入,按项目总投入10%给予支持,最高达1亿元。支持火箭、卫星等领域智能工厂能级提升,按照评定能级分类支持,最高达1000万元。
日前,上海围绕航天产业发展制订了“一四三”计划。总目标包括:力争到2027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商业火箭形成年产100发、商业卫星形成年产1000颗能力,全面建设重复使用火箭创新高地、低成本商业卫星制造高地、行业应用服务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日(4月24日)举行的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由国家航天局倡议发起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
“我们就想成立这样一个联合体,把企业界的朋友,还有政府、科研机构各方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促使商业航天进入快车道。”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孟令杰表示,后续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将加快制定商业航天相关标准,促进商业航天安全、健康、有序发展。
近日,上交所召开商业航天产业企业座谈会,与10家商业火箭、商业卫星领域的企业深入交流。会上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占全球发射数量的26%,发射次数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千帆星座”已完成五次组网发射,在轨卫星数量达90颗;GW星座也进入批量组网阶段,在今年2月份完成了02组卫星发射。
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商业航天企业在500家左右,整体产值也在1万亿人民币以上。中航证券认为,供给侧上,商业航天自主可控带来明显的缓冲效应。近日美国实施的关税对等政策对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直接影响较为有限,主要得益于我国多年来在航天领域持续推进的国产化战略和技术自主创新,在关键领域对外依存度显著下降。
该机构表示,短期内,商业航天发射和卫星星座建设仍将继续作为商业航天产业波动的重要驱动因素,事件刺激的敏感度将保持高位,卫星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仍将持续受到高度关注。
华泰证券表示,看好国内卫星互联网及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前景,建议关注2025年星座加速组网、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以及多元化应用场景落地带来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