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产业各界共话机器人通信标准 星闪技术或成群体智能关键 哪些公司已有布局?
①机器人群体智能是实现工业场景规模化应用的必经之路;
                ②机器人之间的通信是实现机器人群体智能的前提;
                ③星闪技术适用于机器人群的短距连接场景。

《科创板日报》4月23日讯(编辑 宋子乔) 合力搬运重物、给机器人“工友”充电...... 在工业场景中,有很多需要多人协作的工作场景,机器人群体智能是实现工业场景规模化应用的必经之路。

4月16日,由TC591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的“具身智能+新一代通信标准技术研讨会”举办。作为机器人、通信与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的首次跨界对话与合作,会议吸引了中国电信、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等机器人本体厂商、系统集成商、通信设备商、运营商及顶尖研究机构在内的全产业链代表。

机器人通信分为单机内部通信和多机群体互联,后者即机器人之间的通信,是实现机器人群体智能的前提,该研讨会的三大议题中两个与其有关,包括具身智能机器人从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演进、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群体新短距连接场景。

现有具身机器人本体和群体间网络存在通信与感知融合困难、技术标准不统一、通信方案不兼容和网络鲁棒性的问题。

从技术端看,星闪是新一代无线短距离(设备间的距离通常在10~20m以内)通信技术的代表,具备低时延、高可靠、高同步精度、支持多并发、高信息安全和低功耗等特点,可以实现汽车与手机、车钥匙、车载设备等之间的高速连接,此前一直“活跃”在以智能手环、无线耳机、智能车等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端。

星闪技术比蓝牙增加50%的覆盖距离且可穿墙,抗干扰能力是Wi-Fi的3倍,设备接入量是蓝牙的3倍,而设备碰撞概率仅为Wi-Fi的5%;星闪技术支持的最大设备互联数高达4096台,远超蓝牙的8台与Wi-Fi的256台限制;同时,以20微秒的极低延迟表现,标志着人类无线连接技术首次进入微秒级时代,而Wi-Fi的最低延迟仍在10毫秒级别。

业界对机器人的通信要求不断提高,该技术同样适用于机器人群的短距连接场景,有望加速多机器人协作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国际星闪联盟标准与测试负责人甄斌指出,星闪技术初步具备通定感融合和通过确定性质量满足AI需求的能力,可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提供高效的本体间通信与群体协作能力。同时,即将开始的星闪3.0标准将进一步面向具身智能和AI无线通信进行标准化工作。

中国电信天翼数字生活科技有限公司资深技术架构师汤宪飞指出可基于星闪+5G组网支持群体智能,实现机器人协同与边缘计算的需求

早在2020年,工信部便牵头制定了星闪近距离无线通信标准;2020年9月22日,星闪联盟正式成立;2021年4月,星闪联盟产业峰会召开,会上发布了包括超短时延测试等系统在内的星闪1.0技术原型Demo系统;2022年11月,星闪1.0标准正式发布,2.0标准制定启动,同时星闪技术路线规划发布:星闪1.0重点打造SLB和SLE两类技术。

与此同时,星闪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华为领头大力铺开商业化产品。2023年8月,华为在开发者大会(HDC.Together)上宣布把星闪NearLink引入鸿蒙生态,生态合作正式起航,2023年9月,华为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召开,首发星闪商用产品;2024年底,华为推出新款凌霄子母路由,首次将星闪技术应用于家庭网关。

据《科创板日报》不完全统计,A股星闪技术相关企业包括:创耀科技(发布了支持SLB技术和SLE技术的星闪芯片)、泰凌微(星闪联盟成员)、艾融软件(与星闪联盟签署“金融行业应用领域”产业合作意向书)、利尔达(星闪模组)、云里物里(星闪联盟成员)、雷神科技(星闪电竞鼠标)等。

机器人 科技前沿资讯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