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公募规模最新“竞速表”出炉,这几家逆势起规模,备受赞叹
①非货管理规模前十公募中,仅富国和汇添富规模较去年底有所增长,其余规模均出现下滑。
                ②施罗德、苏新、安联、易米的非货规模排名均向前进逾10名,财通、贝莱德、国海证券、华润元大向后退逾10名。
                ③中欧是一季度非货规模增长最多的公司,增量超380亿元。

财联社4月22日讯(记者 沈述红)随着公募基金一季报披露完毕,基金公司最新的规模排名数据也已尘埃落定。

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管理总规模前十的基金公司规模合计达到11.87万亿元,占比全市场总规模的37.78%。

非货管理规模(剔除ETF联接基金和持有内部基金重复部分)方面,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华泰柏瑞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位列行业前十。

这之中,仅富国基金和汇添富基金非货管理规模较去年底分别增长了218.68亿元、73.37亿元,其余8家公司一季度非货管理规模均下降逾百亿元。

中欧基金无疑是过去一季度非货管理规模增长最多的基金公司,其单季度非货管理规模增长了380.29亿元,其中债券基金规模增长了253.73亿元。

同样以主动权益业务见长的景顺长城基金,增长也是可圈可点。一季度非货管理规模增长超过了100亿元,增量为107.67亿元,其中ETF业务规模增长59.13亿元,占一季度规模增量的一半以上。另外,该公司债券基金规模一季度也增长近40亿元。

和去年底相比,施罗德基金、苏新基金、安联基金、易米基金的非货管理规模排名均向前进了逾10个名次,财通基金、贝莱德基金、国海证券、华润元大基金则向后退了逾10个名次。

一季度规模下降超300亿元的有4家公司,包括财通基金、博时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

具体到主动权益类产品单季度规模变动上,一季度共有永赢基金、富国基金、鹏华基金、大成基金、中欧基金和景顺长城基金等6家基金公司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增长超50亿元。其中永赢基金增长最显著,增量达162.53亿元。

洗牌进行时

2025年一季度,国内宏观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的温和复苏,尽管企稳复苏的态势仍然并不稳固,但令人兴奋的是,以科技和新消费为代表的结构性亮点不断涌现,带来了一轮中国科技资产的价值重估。

受此影响,以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带动的科技成长方向的公募基金表现较为活跃,而经济顺周期和地产产业链的产品相对偏弱。同时,费率更低的指数基金继续快速发展,固收类产品规模则出现了一定比例的赎回。

愈发复杂多变的市场格局下,基金公司的“战力”也在因各自产品和业务策略、管理和激励机制、人才效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那些牢牢抓住了每一个市场给予的机会的公司规模和排名双双“飞升”,未能跟上脚步的基金公司则暂时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落后。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公募基金合计管理总规模为31.41万亿元(部分产品数据尚未完全更新,最终数据略有变动)。

管理规模超万亿的基金公司有4家,包括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它们的管理规模分别为1.95万亿元、1.82万亿元、1.38万亿元、1.06万亿元,合计为6.21万亿元。

总体看,管理总规模前十的基金公司规模合计达到11.87万亿元,占比全市场总规模的37.78%,头部效应仍旧显著。

从基金公司2025年一季度末非货管理规模看,各家基金公司规模排名也处于新一轮洗牌的过程中。其中,易方达依旧为全市场领头羊,其非货管理规模虽然较前一个季度下降了219.75亿元,但仍有1.31万亿元,超出第二名1856.03亿元。

排在第二、三、四、五位的,依次是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和嘉实基金,今年一季度末非货管理规模分别为1.13万亿元、7810.96亿元、6798.71亿元、6672.05亿元。这四家基金公司中,仅有富国基金的非货管理规模在今年一季度出现增长,增量为218.68亿元。该公司非货管理规模名次也因此由去年底的第五名升至第四名。

同期,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嘉实基金非货管理规模较去年底分别下降346.38亿元、120.24亿元、357.73亿元。

今年一季度末非货管理规模位列第五到第十位的基金公司依次为: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华泰柏瑞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他们的规模分别达6326.66亿元、5969亿元、5522.63亿元、5510.69亿元、4956.55亿元。

整体而言,目前非货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中,仅嘉实基金和富国基金互换了座次,其余公司排名均未发生变化。

谁在逆势增长?

如果从非货管理规模增量维度看,中欧基金无疑是一季度规模增长最多的基金公司,单季度增量高达380.29亿元,其中债券基金规模增长了253.73亿元。

作为一家以主动权益基金业务见长的基金公司,中欧基金过去几年间在该类业务增长乏力的重压之下,主动出击,调整产品策略,引进了一批优秀的固收基金经理,相关业务规模也顺势起飞。

除了固收业务迅猛发展外,中欧基金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规模亦增长逾70亿元,QDII、FOF、指数业务均在同步发展。

富国基金一季度非货规模也增长了218.68亿元。和中欧基金不同的是,该公司一季度规模增长主要倚赖于ETF业务的增长。和去年底相比,该公司ETF规模增长了263.43亿元,达到1567.68亿元,是所有基金公司中ETF规模增长最多的基金公司。

ETF规模在一季度同样得到显著增长的,还有鹏扬基金、国泰基金、博时基金,他们的增量分别为113.47亿元、99.39亿元、91.49亿元。

整体看,一季度末ETF规模超千亿元的基金公司共计12家。

其中,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基金规模遥遥领先,分别为6458.09亿元、6029.73亿元,二者差距仅剩400余亿元。华泰柏瑞基金ETF规模为4531.90亿元,是唯一一家ETF规模在4000亿元级别的公司。

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ETF规模分别为2390.37亿元、2345.36亿元,二者差距也非常小。此外,广发基金、国泰基金、富国基金、华宝基金、博时基金、华安基金、银华基金一季度末ETF规模均在1000亿元以上。

同样以主动权益业务见长的景顺长城基金,也在努力实现“多条腿走路”。一季度,该公司非货管理规模增长超过了100亿元,增量为107.67亿元,其中ETF业务规模增长59.13亿元,占一季度规模增量的一半以上。另外,该公司债券基金规模一季度也增长近40亿元。

同期,宏利基金、苏新基金、华泰保兴基金、汇添富基金、兴业基金、民生加银基金、大成基金、西藏东财基金、金鹰基金一季度非货管理规模增量都在50亿元以上。

其中,宏利基金一季度规模增长了91.06亿元。据财联社记者了解,这一增量这主要源于该公司一季度成立了两只规模较大的债券基金——宏利悦利利率债和宏利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它们的成立规模分别59.66亿元、50.00亿元,合计达109.66亿元。

从名次上看,非货管理规模相对较小的基金公司,在某一类业务放量后,更容易体现在最终规模排名的变化上。如施罗德基金、苏新基金和安联基金,一季度非货管理规模分别仅增长48.39亿元、86.51亿元、5.96亿元,其名次便分别前进了24名、24名、18名。

谁在缩水?

一季度的公募行业,有人欢喜,也有人忧愁。

截至3月底,共有33家基金公司非货管理规模下降超过50亿元,19家非货管理规模缩减逾百亿元。

非货管理规模下降在300亿元级别的,有4家基金公司,包括嘉实基金、华夏基金、博时基金、财通基金,分别下滑357.73亿元、346.38亿元、338.80亿元、315.56亿元。这之中,嘉实基金、博时基金和财通基金规模减少主要体现在债基层面。

以中小规模的财通基金为例,该公司一季度债券基金规模下滑了301.04亿元,导致非货管理规模仅剩536.43亿元;在头部公募中,博时基金和嘉实基金相关业务规模分别下滑392.98亿元、295.30亿元。华夏基金除了债券基金规模下滑172.44亿元外,ETF规模也缩水近120亿元。

一季度,易方达基金非货管理规模下滑219.75亿元,交银施罗德基金、财通证券资管、南方基金、国联基金非货管理规模均下滑超150亿元。

这之中,财通资管和国联基金的债基规模分别下滑了172.19、145.27亿元,为规模下降的“元凶”;交银施罗德基金债基业务和权益类基金业务均有所回落,其债基规模下降73.99亿元,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规模下滑86.55亿元。

从排名看,非货管理规模骤然下降的财通基金,以及体量原本不大的贝莱德基金一季度排名均下降15名,最终排名分别为68名、136名;华润元大基金在规模下降61.30亿元后,名次也下降了11名。

在外商独资公募中,富达基金一季度非货管理规模下降15.18亿元,名次下降7名;路博迈基金一季度非货管理规模下降43.51亿元,名次下降6名。

公募基金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