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可川科技:光模块新贵,以技术突围跻身行业头部厂商
可川科技通过全链条技术布局构筑了显著竞争优势,依托晶圆级检测技术与自主化生产体系,实现从硅光芯片设计、晶圆检测到模块封装的全流程可控能力。目前,公司已完成首条光模块产线的建设,首批自研硅光芯片也已完成流片并进入测试阶段。

全球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正在重塑光模块行业格局。随着ChatGPT等大模型对数据传输带宽需求的指数级攀升,数据中心内部及跨集群互联带宽加速向800G/1.6T迭代。2024年全球高速数通光模块市场规模预计达9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AI算力贡献了60%以上的增量。硅光技术凭借其高集成度、低功耗以及与CMOS工艺的兼容性优势,成为适配AI数据中心的核心技术路径,预计2026年后将主导全球高速光模块市场。

可川科技通过全链条技术布局构筑了显著竞争优势,依托晶圆级检测技术与自主化生产体系,实现从硅光芯片设计、晶圆检测到模块封装的全流程可控能力。目前,公司已完成首条光模块产线的建设,首批自研硅光芯片也已完成流片并进入测试阶段。当前行业普遍面临分立的检测工艺与封装后抽检模式制约,量产良率较低,而可川科技通过前置晶圆级检测节点,在芯片制造阶段完成缺陷筛查,将良率提升至90%以上。首条产线月产能达4-5万只,生产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15%-20%。在技术路线上,其800G硅光模块完成验证并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量产,同时前瞻性布局薄膜铌酸锂技术以突破3.2T超高速模块的研发瓶颈。2024年公司光模块业务研发投入达2亿元,重点攻关单波200G硅光调制器技术,通过封装材料创新与工艺重构,目标将良率进一步提升至95%-99%。研发团队由30名资深专家组成,核心成员平均从业年限超10年,在硅光芯片设计、封装工艺开发及全参数测试环节积累深厚,支撑公司持续突破行业量产瓶颈。

市场拓展方面,公司形成“全球化定制+本土化适配”的双循环格局。在海外市场,公司以800G硅光模块定制化服务为突破口,深度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为全球客户提供精准匹配的解决方案。国内市场针对字节跳动、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推出800G硅光方案,并为运营商开发200G/400G中长距模块自研硅光芯片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导入量产。

全球AI算力竞赛驱动光模块产业呈现“技术迭代加速+国产替代提速”的双重机遇。技术端,800G光模块在2024年已成为市场主流,1.6T进入需求萌芽期,3.2T启动预研。短期内800G需求加速提升,长期则由大模型技术突破驱动算力需求扩张,AI算力场景中单GPU对应光模块比例从训练场景的1:2.5升至推理集群的1:5,驱动3.2T研发加速,预计在2030年将成为主流。国产替代方面,“东数西算”政策与供应链安全需求倒逼技术突围,目前国内已建立从材料、芯片到封装的全链条能力,Omdia预测2025年全球硅光市场超60亿美元,国内份额有望从15%提至35%。头部厂商凭借全流程技术积累,正抢占AI超算与智算中心升级窗口期的结构性增长红利。而随着产能释放与技术迭代,可川科技或将从技术跟随者跃升为行业引领者,重塑全球光模块产业竞争格局。

一、行业概览:AI算力革命重塑光模块市场格局

1.1 AI算力需求爆发驱动光模块升级

随着ChatGPT等大模型的爆发式增长,AI训练与推理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正以指数级攀升。单次大模型训练需处理数PB级数据,推动数据中心内部及跨集群互联带宽从400G向800G甚至1.6T加速迭代。当前全球AI算力基础设施进入密集建设周期,大型数据中心对400G/800G高速光模块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根据LightCounting数据,2024年全球高速数通光模块市场规模大约9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40%。400G和800G光模块的出货量在过去12个月中增长了近四倍,预计2024年将超过2000万只。其中AI算力需求贡献了超过60%的市场增量,成为推动高速光模块需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1.2光模块技术迭代方向:硅光路径的崛起

AI显著提振国内外数通光模块需求的同时,也在加速推进光模块领域的产品速率迭代及技术演进。云计算时代,光模块速率升级周期约为3-4年,而AI时代这一周期已缩短至2年。在技术演进方面,AI大算力场景下对光模块成本、能耗、集成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适配相关需求的硅光、LPO、CPO等技术路径有望获得突破式发展。

其中硅光技术凭借CMOS工艺的兼容性、高集成度及低功耗优势,正成为高速光模块的主流方案:

1)传输速率高:硅光技术使用激光束代替电子信号传输数据。可将处理器内核之间的传输速率提升100倍以上。

2)高集成度:其采用半导体制造工艺将硅光材料和器件集成在同一硅基衬底上,形成由光调制器、探测器、无源波导器件等组成的集成光子器件。相较磷化铟(InP)等有源材料制作的传统分立器件,硅光光模块无需ROSA(光接收组件)、TOSA(光发射组件)封装,因而硅光器件体积与数量更小、集成度更高。

3)低成本:硅材料作为世界上储量第二的材料,硅基材料成本较低且可以大尺寸制造,硅光芯片的生产制造基于CMOS等集成电路工艺,可以实现规模化量产,在芯片成本有较大的下降潜力。

4)性能突破:光信号传输延迟较电信号降低90%,能耗降低70%。硅光模块功耗较传统方案降低30%-50%,1.6T硅光模块实测功耗仅18W,适配AI数据中心PUE≤1.2的能效要求。

5)工艺兼容性:硅光子技术复用全球超2000亿美元的CMOS产业链资源,能利用半导体在超大规模、微小制造和集成化上的成熟工艺积累优势。

6)AI短距场景适配性:数据中心内部GPU集群互联距离多集中在100m-2km,硅光方案凭借低损耗和抗电磁干扰特性,成为LPO和CPO技术的最佳载体。

当下,AI算力革命正推动光模块产业向硅光技术路线加速迁移,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共振下,硅光有望在2026年后主导全球高速光模块市场。

二、可川硅光技术核心壁垒:全链条能力构筑护城河

2.1 垂直整合优势:全流程自主可控

公司构建"芯片设计-晶圆检测-模块封装"全链条能力,覆盖硅光芯片设计、硅光晶圆检测、芯片检测、COB、模块组装到后段模块检测和测试的全环节。目前可川光子的首条生产线已建设完成并进入调试阶段。

2.2技术路线与研发进展

可川科技在光模块领域的技术布局聚焦可插拔技术、硅光技术及薄膜铌酸锂技术三大方向,兼顾短期量产与长期技术卡位。

表 1:技术路线与进展

2.3 核心技术竞争力:性能与成本双突破

可川科技通过晶圆级检测技术实现了行业突破,其能够对800G光模块的40余项关键参数进行全维度验证,确保产品性能满足数据中心对高可靠性的严苛标准。当前行业内多数厂商受制于分立的检测工艺与封装后抽检模式,难以系统性保障全参数一致性,量产良率普遍较低;而可川科技凭借晶圆级检测技术前置质量管控节点,在硅光芯片制造阶段即完成缺陷筛查,将量产良率提升至90%以上。破解了高速光模块领域“高精度制造”与“规模化量产”难以兼容的行业难题。在此基础上,公司进一步构建了从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到工艺优化的全链条自主化生产体系,通过协同优化封装材料与制造流程,为抢占高端市场提供了兼具性能与成本优势的解决方案。

在量产实践中,首期产线已实现超过90%的良率水平,并计划通过持续改进工艺将良率目标提升至95%-99%区间。与此同时,硅光模块业务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毛利率预期达40%-50%,量产成本控制能力也已与行业头部企业处于同等水平。此外,公司在供应链韧性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通过深化与国产激光器厂商的战略合作,构建了“自研调制技术+国产化芯片”双源供应体系,不仅有效保障了核心元器件的稳定供应,还显著增强了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2.4产能规划与研发保障

2.4.1首条硅光产线落地

目前,公司已完成首条光模块产线的建设,首批自研硅光芯片也已完成流片并进入测试阶段。在产能布局方面,该产线设计月产能为4万至5万只,主要聚焦于400G及800G硅光模块的规模化生产。按当前规划,产线满负荷运转后年产值预计突破10亿元,这一产能规划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能够有效满足腾讯、字节跳动、英伟达等主要客户的首年订单需求。

2.4.2研发投入:重注技术自主化与迭代能力

可川科技以“高精度产线+专家级团队+高强度研发投入”三位一体模式,系统性打造从工艺开发到规模化量产的全链条闭环能力。在资金与资源分配上,公司2024年光模块业务研发投入占比超过30%,总规模约2亿元(不含厂房),其中50%投向进口高端设备采购,目前可川光子已采购包括硅光晶圆测试平台、自动芯片测试机在内的众多核心设备;剩余50%则用于团队建设与关键技术攻关。

技术攻关聚焦三大方向:在硅光芯片领域,团队正加速开发单波200G硅光调制器,以突破现有速率瓶颈;工艺优化层面,通过封装流程重构与材料创新,目标将良率从90%提升至95%-99%区间,并实现封装成本压缩30%;同时,公司前瞻性布局下一代技术,包括CPO方案及薄膜铌酸锂(TFLN)方案,为未来高速光模块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储备。

在人才战略方面,可川科技依托专家级团队构筑技术护城河。公司研发团队由30名核心成员组成,核心骨干平均从业年限超15年,覆盖硅光芯片设计、封装工艺开发及测试全流程技术积累。技术专长体现在两大领域:其一,硅光芯片研发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研发团队在芯片设计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为量产奠定技术基础。;其二,工艺开发能力突出,团队在COB封装、晶圆级检测等关键环节掌握行业头部的良率管理经验,量产良率较行业高5-10个百分点。

三、客户生态构建:打通全球化与本土化双循环

可川科技围绕海外AI算力供应链与国内新基建需求,构建了“海外高端定制+国内场景适配”的客户矩阵,形成双向协同增长动力。

3.1 海外市场突破:深度绑定全球AI算力核心客户

在海外市场,公司凭借为国际头部客户提供800G硅光模块定制化服务,成功实现关键突破。在此合作模式下,客户主导模块规格、性能指标及封装标准的制定,而公司则依托全链条自主化能力,从设计、生产到测试,完成全流程交付。这种高度定制化服务不仅精准匹配客户对低功耗、高密度互联的严苛需求,还有效降低了研发与生产成本,显著提升订单毛利率。此项合作标志着可川正式切入全球AI算力基础设施供应链,为后续拓展海外云服务巨头奠定基础。

3.2 国内市场深耕:双轨覆盖互联网与运营商场景

在国内市场,公司采取差异化产品策略:针对字节跳动、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主推基于硅光技术的800G SR8解决方案,目前已进入项目联合测试阶段;面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则开发电信级200G/400G中长距模块,支持城域网与骨干网升级,满足“东数西算”工程对算力网络的超长距传输要求。公司通过“互联网快迭代+运营商稳交付”的双轨模式,持续扩大市场份额,预计2025H2相关业务收入实现显著增长。

3.3 核心业务规划与订单

当前,可川科技正通过多元化技术路径(CPO、硅光芯片)与客户布局(英伟达、甲骨文、字节跳动等),构建覆盖封装代工、自研产品及定制化解决方案的业务矩阵。短期聚焦硅光方案量产,中长期瞄准硅光芯片自主化与超高速模块(1.6T/3.2T)市场,强化在AI算力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四、产业机遇:市场缺口与国产替代机遇

4.1 800G/1.6T需求爆发窗口期

当前,AI算力竞赛推动光模块技术迭代周期显著缩短,光模块量价齐升趋势仍有望维持。全球智算中心内部,800G光模块已于2024年成为市场主流,1.6T光模块进入需求萌芽期,头部厂商已启动3.2T技术预研,英伟达产品迭代提速,其GB300 AI服务器预计于2025Q2-Q3发布,标配的1.6T模块将开启超算集群的升级周期。

国内短期需求以400G为主,但800G占比将在2025年加速提升。长期需求由DeepSeek等企业在大模型领域的技术突破驱动,其通过降低训练成本显著提升AI应用渗透率,进而持续激发算力需求的增长动力。市场规模方面,Cignal AI预计,全球高速数通光模块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90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120亿美元。需求结构上,AI算力场景中单GPU对应光模块比例从训练场景的1:2.5升至超大规模推理集群的1:5,驱动3.2T模块研发加速,预计2030年成为下一代主流。

4.2 可靠性需求驱动硅光替代浪潮

传统可插拔光模块在AI算力爆发式增长下逐渐暴露技术瓶颈:其传输速率受限于单波100G的物理极限,难以满足800G/1.6T乃至3.2T的超高带宽需求;功耗方面,传统方案在400G以上模块的散热与能效比劣势凸显,单模块功耗普遍超过20W;成本层面,多通道并行设计导致物料与封装复杂度攀升,制约规模化降本空间。在此背景下,硅光技术通过单波100G-400G的突破性创新、晶圆级制造工艺实现高集成度与低成本,在AI超算集群、智算中心等高密度、高可靠性场景中形成显著替代优势。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据Lightcounting预测,硅光模块市场份额将从2022年的24%快速提升至2028年的44%。AI算力需求的爆发进一步加速替代进程——硅光方案凭借低时延、高稳定性及与CPO技术的天然兼容性,在AI训练集群中的渗透率预计于2025年突破50%,成为超高速光通信的主流技术路径。这一变革不仅重构光模块产业竞争格局,更推动数据中心向“高带宽、低PUE(电能利用效率)”方向演进,为可川科技等具备硅光全链条能力的厂商打开结构性增长窗口。

4.3国产化窗口:政策强驱动与供应链安全需求倒逼替代加速

在“东数西算”工程与“数字中国”顶层设计推动下,国产光模块替代已上升至国家安全与产业自主可控的战略高度。政策端,“东数西算”工程与AI新基建规划明确要求数据中心能效优化,而当前国内光通信产业链在高端环节仍存在显著短板:25G以上光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0%,EML激光器、硅光外延片等核心材料与器件高度依赖博通、Lumentum等海外厂商。与此同时,美国对华半导体技术出口管制持续加码,也进一步倒逼国内厂商加速技术突围。当前,国内已形成从材料、芯片、封装到应用场景适配的完整能力闭环,并通过政策引导、产学研协同和生态标准建设,逐步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据Omdia预测,2025年全球硅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超60亿美元,其中国内厂商份额有望从15%提升至35%,成为全球硅光生态的关键参与者。

结语:

当前中国玩家的全链条布局,正在改写全球光模块产业的游戏规则。可川科技通过全链条自主化能力与前瞻性技术布局,突破硅光模块量产瓶颈,成为高速光模块国产替代的核心力量。在AI算力基建的驱动下,公司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技术跟随者”到“行业引领者”的跃迁,跨入头部厂商队列,重塑行业格局。

公司经营透视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