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ESG与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披露迈向“标准化”的重要一年。在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下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中国财政部等九部委发布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
财联社4月22日讯(记者 陈俊兰)关税博弈引发市场震荡之下,上市公司回购活动愈加升温。与A股市场类似,港股市场也掀起了一轮新的回购潮,以此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1日,实施回购的港股上市公司已有172家,期间回购总股数为24.15亿股,回购总金额达537.08亿港元,尤其是4月以来,港股市场的回购活动表现出显著的增长和活跃度,港股上市公司共实施了144次回购,已经超过3月整个月的回购次数。其中,汇丰控股、中国建材、渣打集团以及腾讯控股的回购金额位于前列。
虽然近期回购潮是在港股市场受到关税影响出现明显波动后的升温,但事实上,最近几年港股回购都处于高水平位置,从回购变化数据呈现上来看,Wind数据显示,港股回购规模自2020年以来呈现阶梯式增长。从2020年回购额679.33亿港元,大幅攀升至2023年的1245.6亿港元,而2024年的回购金额更是达到了2180亿港元,与2023年相比增幅高达70%。
数据显示,港股市场自2005年以来经历过五轮公司回购潮,分别为2008年、2011年、2016年、2018-2019年和2021-2023年,每次周期在6个月至8个月之间。回顾这五次港股回购潮,均在恒生指数均处于底部区域时发生,这也意味着上市公司认为当前公司的股票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通过回购能向市场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号,彰显对公司的信心,有助于提振市场情绪。
港股掀回购潮,腾讯回购比例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港股的回购主力军依然是龙头企业,龙头公司不仅回购次数多,且回购规模大。整体看来,回购额排名前三的公司占据了港股总回购额的近八成份额,而前十名回购额占比则超过港股总回购额的88.42%。
Wind数据显示,腾讯控股、汇丰控股年内分别回购了210.26亿港元、112.45亿港元。位列第三至五位则是汇丰控股、中远海控以及中国宏桥,回购金额分别为61.97亿港元、17.24亿港元及16.22亿港元,
实际上,腾讯的回购行动已持续多年,港交所公开信息显示,截至3月31日,腾讯控股一季度累计回购4298.4万股,耗资超171.2亿港元,超越了去年同期的148亿港元。
2024年全年腾讯以1120亿港元的回购总额,连续三年蝉联港股回购王。2025年3月19日,腾讯在最新发布的年报中宣布,2025年继续增强股东回报,预计回购股份规模至少800亿港元。同时,腾讯将现金红利增加32%至约410亿港元,2025年总股东回报最少达1210亿港元。
分行业看,港股回购主力军仍是互联网、金融等龙头公司,但部分医药、消费企业也加大了回购力度。截至4月21日,药明生物的回购金额11.11亿港元、石药集团回购金额为3亿港元;在消费板块,安踏体育和百胜中国的回购金额分别为6.98亿港元、3.1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恒生指数公司表示,高水准的回购金额或能反映出,企业认为其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被低估。企业回购的潜在动机,通常与其资本结构、融资成本、过剩现金水平等有关。一般来说,当企业认为其上市股票目前被低估且预计未来会有意义重估时,就会进行股票回购,以支持股价、改善财务状况、并提高股东回报。
港股市场未来将如何演绎?
受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持续扰动,港股市场上周呈现明显震荡格局,对于港股市场后市如何演绎,震荡行情是否延续受到投资者高度关注。多数机构对港股后市依然较为乐观。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受近期个别企业的配售和对关税问题的担忧,港股自3月中旬持续调整,截至3月31日收盘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自阶段性高点已累计分别下跌6.7%和11.6%。中信证券认为这两个因素更多为短期的情绪扰动,并不会改变港股延续反转的中长期行情。
在对等关税扰动发生后,华泰证券仍坚定看好港股相对收益表现,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产业上,市场中业绩与关税敏感性较高的出口链及中游制造企业市值占比较低;二是科技企业盈利表现或将持续支持港股行情演绎;三是外部扰动下,市场或对内需政策存在较大预期。
具体到板块方面,华泰证券给投资者提供了三大操作方向:一是海外不确定性升高下具备政策逆周期调节预期、同时假期临近下存在事件性交易机会的港股服务类消费方向;二是进口替代逻辑下的港股创新药、医疗器械以及今年以来盈利预期抬升明显的港股硬科技方向,如半导体及AI链;三是南向持仓占比高、受外资变动影响小、盈利预期稳定的红利方向,仍可作为底仓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