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有业内人士表示,激光雷达已从“拼参数”进入“拼量产能力与场景适配”阶段; ②李一帆称,禾赛科技的长期增长并不取决于汽车,取决于机器人。
《科创板日报》4月22日讯(记者 吴旭光 余佳欣 黄修眉)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使得市场对于相关产业链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截至4月21日收盘,福莱新材、京城股份涨停,震裕科技涨超10%;奥比中光、鸣志电器等涨幅靠前。
在近日举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上,天工队的“天工Ultra”最终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天工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国创中心”)CTO唐剑表示,天工2.0机器人即将发售,将实现小批量量产和应用。
市场普遍认为,这场赛事不仅是机器人技术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验,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
《科创板日报》记者通过梳理天工机器人产业链发现,其合作网络覆盖了A股市场中多个关键领域的上市公司,包括优必选、奥比中光、绿的谐波、领益智造等企业,涉及核心技术研发、零部件供应及场景应用等环节。
▍“天工”夺冠 涉及这些产业链上市公司
这场“出圈”的人形机器人赛事背后,有不少A股公司的身影。
比如,天工Ultra由国创中心研发,2023年底,优必选作为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与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亦庄机器人等10家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联合组建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4月21日晚间,优必选通过官微宣布,将在北京亦庄成立行者天工机器人全资子公司,负责行者(Walker)系列、天工系列及天工行者(科研教育版)等系列人形机器人的全面商业化及全球销售。这意味着,其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再进一步。
这是继3月12日优必选和创新中心联合推出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机器人平台——天工行者(小K注:定价29.9万元起,是业内首款30万元以内的全尺寸科研级人形机器人)之后的又一重磅举措。
优必选方面对《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现阶段,该公司在机器人领域主要聚焦的三大应用场景,具体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机器人视觉及AI视觉科技公司奥比中光,为天工机器人提供传感器与感知系统。
奥比中光证券部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该公司给天工人形机器人提供的产品是3D视觉传感器,即3D录像机,确保天工的人形机器人能够全面感知周围环境。
《科创板日报》记者通过查阅国创中心官网注意到,奥比中光在机器人头部、胸部、腰部和后背各配置了一个3D录像机。其中,头部配置的是奥比中光335产品,其余部位配置的是奥比中光335L产品。“这种配置不仅能探测前方一定角度区域内的障碍物,还能有效感知后方和脚下的障碍物信息,从而提高机器人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运行安全性。”据国创中心官网介绍。
绿的谐波作为国内谐波减速器龙头,其产品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传动部位。
一位接近绿的谐波的相关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目前该公司的谐波减速器已为天工机器人提供谐波减速器产品。“该公司相关产品的年产能达到几十万套,能满足下游人形机器人市场的量产需求,同时绿的谐波也为智元机器人等提供相关适配服务。”
有市场消息称,另一家小米生态链上市企业,领益智造近期已与国创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供伺服电机、减速器等硬件服务,并开放工业场景供机器人测试,双方将在智能制造领域深度协同。
对于上述传闻,《科创板日报》记者向领益智造方面求证,其董秘办人士表示,“领益智造确实已与国创中心有合作。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后,领益智造将为其提供优质的硬件服务,并为国创中心开放机器人应用场景,供机器人开展场景化训练与测试、通用数据集建立等用途。”
▍人形机器人正从“技术验证”迈向“场景落地”
近年来,在政策加持下,人形机器人赛道密集迎来利好。
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拓展及产业链协同等方面进展不断,正从“技术验证”迈向“场景落地”。
回看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在参与人形机器人半马的20支队伍里,最后完赛的只有6支队伍,完赛率30%。而这也再度引发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争议。
作为本次比赛的冠军得主,国创中心工作人员向《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此次马拉松赛,无疑是对人形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综合性能的一次系统性检验。“天工Ultra”后续还需要重点解决机器本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关节发热等问题。
以“亦马当先”为队名的BoosterT1机器人也参加了本次比赛。其产品负责人张凯表示,“这不仅是展示的平台,也是学习的平台,人形机器人将在真实环境中接受考验,我们也能从中了解到自身的技术短板,驱动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业界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半马受到多方广泛关注。赛事结束后,引发了人形机器人的表现是“翻车”还是行业进步的讨论。目前行业尚处于量产化初期,现场暴露的问题亦将助推产业优化升级。
高工机器人研究所长卢瀚宸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比赛中部分机器人出现摔倒、关节过热、步态失衡等问题,反映出人形机器人不管是硬件方案和软件技术路线,都还有诸多功课需要补足。
卢瀚宸举例称,人形机器人硬件方面,高功率密度关节与散热技术将是未来重点迭代、发力的方向之一,如:研发液冷/相变散热一体化关节,结合轻量化复合材料,提升连续运动耐久性;此外,足部的仿生优化是可关注的思路之一,通过引入柔性传感器阵列与可变刚度足底设计,增强地形适应性。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当前,越来越多的初创公司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据花旗银行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数量将达6.48亿台。
不过,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跑”到真实的道路环境中,在环境适应、地面应对以及通信等方面都有挑战。
某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研发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现在人形机器人大多谈不上真正的量产,量产的前提是能执行有价值的任务。最重要的是要攻克‘大脑’这一核心器件。此外,触觉对于人形机器人也是相对需要攻克的器件问题。”
前述奥比中光证券部人士表示,现阶段人形机器人还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软硬件暴露出一些问题,属于正常现象。但并不妨碍人形机器人未来拥有广阔的的市场前景。
据其举例称,在民用品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具有替代工业机器人和终端执行器的潜力,特别是在操作精细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