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全市场289只个人养老金Y份额合计规模达到113.9亿元,增幅21%; ②FOF(Y)依然是规模主力占比近9成; ③指数Y份额增幅最快,较年初翻了4倍; ④测算,当前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缴满1.2万额度每年带来近9000亿元增量资金。
财联社4月21日讯(记者 吴雨其)2025年一季度末,国投瑞银基金经理施成的最新持仓报告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
这位曾因重仓新能源而跻身“百亿俱乐部”的明星基金经理,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净值暴跌后,首次大规模清仓阳光电源、永兴材料等新能源产业链个股,转而重仓AI赛道等科技概念股。持仓变动背后,既有市场对其“终于转向”的期待,也不乏质疑其“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坑”的声音。
施成的转型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赛道光环褪去,一批曾依赖单一行业的基金经理被迫寻找新方向。然而,从“锂电信徒”到“AI追风者”,施成的转身不仅关乎个人职业生涯的救赎,更折射出公募基金行业在规模压力、策略僵化与市场周期博弈中的深层矛盾。
押注AI,自救还是另一场豪赌?
2025年一季度,作为新能源的“忠实拥趸者”,施成罕见地调整了投资策略。根据持仓报告,其管理的基金清仓了阳光电源、永兴材料、天赐材料等新能源个股,新进圣泉集团(AI算力基础设施)、恒立液压(机器人)、江海股份(AI服务器)、蔚蓝锂芯(AI服务器)等科技公司。
以施成代表作国投瑞银新能源举例,截至一季度末,该基金重仓股持仓与上个季度相比仅保留了科达利、宁德时代、德业股份,并均有所减持,新晋圣泉集团、江海股份、蔚蓝锂芯、杰华特、华丰科技、铂科新材、恒立液压到重仓股行列中。
除了与李威共管的国投瑞银产业升级两年持有(该产品AI含量更重),以及和朴虹睿共管的国投瑞银产业转型一年持有外,他管理的其余产品前十大重仓股基本雷同。
他在季报中解释称:“TMT行业,看好AI持续的投入,观察AI应用的产生。国内的AI投入仍处于发展初期,2025年是加速阶段,同时设备的国产化会使得上升趋势更为陡峭。另外,从目前的跟踪来看,AI的进一步推广,已经开始面临能源问题的制约。能源问题一方面是总体供能问题,另一方面是大型数据中心的能耗和电气系统问题。我们认为这里面蕴含着机会。”
“本期我们新增的部分投资标的,其传统主业属于节能环保及相关配套设备、节能设备制造,同时在储能设备、高性能电池、AI电连接、高性能电感、机器人执行器等领域进行了前瞻布局。”
这一转向并非毫无征兆。早在2024年下半年,施成便开始小幅减持锂电材料股,并试探性买入AI概念股,如在2024年报中,国投瑞银产业趋势的全部持股中,施成买入中际旭创、寒武纪-U、浪潮信息、海光信息等多只科技股,寒武纪-U、浪潮信息也现身于国投瑞银新能源的持仓中。
市场数据显示,其重仓的圣泉集团一季度股价上涨20.06%,江海股份涨幅接近17%,部分挽回了基金净值。有投资者调侃:“终于不再‘死磕’新能源,施成或许能靠AI‘回血’。”
但质疑声同样强烈。首先,施成的AI布局显得仓促且分散。从算力基础设施到机器人,再到自动驾驶,覆盖领域过于宽泛,缺乏清晰的技术逻辑。其次,其重仓的华丰科技、铂科新材等公司,在AI产业链中并非核心标的,业绩增长性存疑。更关键的是,施成的投资风格是否适配科技股仍需观察——他擅长周期行业的供需分析,但对AI这类强技术迭代领域的研究积累几乎空白。
行业分析师指出,施成的转型更像是被动应对压力的权宜之计。“新能源基金亏损导致规模缩水,固收产品撑起了公司利润,权益类产品若再不改变,可能面临清盘风险。”也有内部人士向财联社记者透露,公司近年已将资源向债券基金倾斜,施成的调仓或许也是顺应这一战略调整。
新能源“信徒”的百亿亏损之路
回顾此前,施成的投资生涯曾与新能源深度绑定。2020年至2021年,他凭借对锂电、光伏等赛道的重仓押注,旗下基金净值一度暴涨超100%,管理规模迅速膨胀至247亿元。彼时,施成在季报中反复强调“新能源行业长期成长性”,这一乐观判断很快被市场证伪。
自2022年起,新能源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产能过剩、价格战、海外政策波动等因素叠加,锂电材料、光伏逆变器等板块股价腰斩。施成却选择逆势坚守,根据2024年年报,施成管理的6只产品,一年合计亏损超过21亿元,施成管理的国投瑞银先进制造已亏损达4亿元,国投瑞银新能源亏损达7.41亿元。
规模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国投瑞银先进制造规模从巅峰期的53.79亿缩水至13.31亿,大量投资者选择割肉离场。另一只国投瑞银新能源合计规模也从90亿下降至27.32亿。截至目前,施成的总管理规模为79.02亿元,已然退出了“百亿俱乐部”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施成的投资策略暴露出高度同质化风险。他单独管理的4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几乎完全重合,在今年一季度之前,宁德时代、中矿资源等新能源龙头长期占据仓位核心,即便在2024年行业亏损面扩大时,他仍坚持“已走过最艰难的时期,有部分环节的盈利开始逐步修复”的观点,市场评论此前也尖锐指出:“施成不是输在选股,而是输在拒绝承认周期拐点。”
进退之间的基金经理困境
施成的转身投向AI折射出公募基金经理的普遍困境:在规模与业绩的压力下,是否应该坚持原有策略?对于施成而言,新能源信仰的崩塌不仅是投资逻辑的失败,或也是职业生涯的危机。若AI押注成功,他或能重拾投资者信任;若再度失利,则可能彻底退出“知名基金经理”行列。
值得玩味的是,仍有其余新能源忠实粉丝在该领域苦苦挣扎。这种分化或许说明,在行业轮动加速的A股市场,基金经理的转身速度决定了生存空间。
一位基金市场人士坦言,无论是施成的AI豪赌,还是其余新能源投资者“死守阵地”,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对于投资者而言,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是:当基金经理的“信仰”频繁切换时,他们的钱究竟该投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