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孙宏斌打响96亿美元境外债化解突围战 “全额债转股”能否打开融创新局面?
①时隔近一年半,融创再次推进境外债务重组,拟以“全额债转股”为核心方案,化解近百亿美元债务风险;
                ②“如果境外债方案获得通过,加上年初融创境内债重组成功,预计融创整体偿债压力将下降近七百亿元,每年可节约数十亿元利息支出。”

财联社4月18日讯(记者 李洁)时隔近一年半,融创中国(01918.HK)再次推进境外债务重组,拟以“全额债转股”为核心方案,化解近百亿美元债务风险。

4月17日深夜,融创中国发布公告称,针对总规模约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已取得重大进展,持有债务本金约13亿美元的初始同意债权人已签订重组支持协议,持有债务本金超10亿美元的债权人正在进行签署程序,支持债权人合计持有债务本金占现有债务本金总额约26%。融创现向其他债务持有人,寻求更广泛的支持。

“此次融创境外债重组参与转股的债务规模近百亿美元,如果境外债方案获得通过,加上年初融创境内债重组成功,预计公司整体偿债压力将下降近七百亿元,每年可节约数十亿元利息支出,公司抗风险能力会得到提升。”接近融创人士告诉记者。

近百亿美元债务转股 早鸟同意费高达1%

回顾融创债务化解历程,早在2023年11月20日,其已完成90.48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通过降杠杆、留债展期两大板块策略,为债权人提供留债展期、可转债等多元金融工具。

然而,市场下行压力远超预期,前期重组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财务困局,叠加2025年清盘呈请的紧迫压力,融创亟需寻找更彻底的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新一轮境外债重组方案应运而生。

据悉,本次融创境外债务重组将上市公司发行或担保的债务全面纳入重组方案,覆盖了公开市场债券、私募贷款等不同类型,以彻底化解上市公司层面债务风险。

本次重组方案一大亮点是“全额债权转股权”,为债权人提供获得短期流动性及潜在股票升值收益机会。公司向债权人分派两种新强制可转债(新MCB),一类将获分配转股价6.8港元/股的新MCB,可在重组生效日起转股;另一类将获分配转股价3.85港元/股的新MCB,可在重组后18-30个月内转股,该类总量不超过债权总额的25%。

然而,融创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于,公司当前股价低于转股价。截至记者发稿,融创中国股价为1.58港元/股,涨幅为5.33%。

“房企债务重组经常出现高溢价转股,融创境外债重组实际转股价溢价倍数相对合理,符合市场转股一般水平。”一位固收分析师表示,方案允许债权人在新MCB到期前随时转股,给予转股便利,并以新MCB形式安排了高达1%的早鸟同意费,远远超过市场常见0.1%的同意费水平,这些细节都体现出融创解决债务问题的诚意。

“此次融创境外债重组方案能否凭借创新方案成功破局,仍需从三方面观察,一是债权人支持率能否进一步提升,二是公司保交付与销售回款如何,能否获得稳定现金流,三是要结合宏观经济、楼市政策与行业利好持续情况。“一位房地产行业分析师表示。

双重稳定计划 破解股权稀释与人才流失问题

对于“债转股”引起的股权稀释问题,融创也提供了解决方案。

为此,融创本次债务重组方案推出“股权结构稳定计划”,向主要股东提供部分附带条件的受限股票,主要股东在6年内仅获得该等受限股票的投票权等严格受限的权利,除非达到特定条件,否则不能处置、抵押、转让受限股票。

“通过该计划,融创主要股东股权比例维持在一定水平,避免过分稀释,赋予长期责任,让其能够持续为公司核心经营事项及长远发展贡献力量。”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骨干流失问题,融创在重组方案中嵌入“团队稳定计划”,拟通过新发股份激励核心员工。

融创在公告中坦言,虽然集团保持了团队的整体稳定,但特殊阶段的长期工作压力叠加员工薪酬问题,仍出现业务骨干频频流失的现象。

鉴于公司未来将持续推动保交付、化解债务风险、盘活资产等工作和落实恢复经营、提振业绩等安排,需要依赖一支稳定且有能力团队全力以赴、积极投入,持续做出贡献、创造价值,融创境外债重组方案推出“团队稳定计划”。在资金来源依旧匮乏的情况下,融创将通过新发行股份方式,向在核心经营事项中做出贡献的骨干员工逐年授予股份,以作为未来整体薪酬的补充,让团队保持长期稳定性。

据了解,目前国内有不少房企正在磋商类似股权激励计划,4月11日碧桂园在披露境外债重组进展时,也宣布了新管理层股权计划。

“融创本次重组方案将有力解决融创境外债风险,且不会占用公司境内任何资金和资源,还充分利用境外资本市场,解决了股权结构和团队稳定问题。”上述固收分析师表示。

分析人士指出,融创这场百亿级的境外债重组,兼顾短期风险出清与长期经营重建,展现了其在化解债务风险、稳定经营层面的系统性努力,其“债转股+股权激励”模式也为同行提供了一个样本。

房企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