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 ②IMF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的3.3%下调至2.8%。 ③工信部公开征求对《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的意见。 ④工信部:到2026年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编者按: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首次公开募股(IPO)一直备受瞩目,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自2025年3月开始,由财联社与《科创板日报》联合出品的创投日报正式开启“IPO直通车”栏目,我们将对话企业创始人、天使创投人,为您全方位呈现IPO的台前幕后;我们将搭乘“直通车”,深入企业、奔赴路演现场,第一时间为您带来最鲜活的IPO进展、最专业的解读分析。
不管您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资本市场的关注者,“IPO直通车”将是您洞悉IPO市场的重要窗口,共同见证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
《科创板日报》4月17日讯(记者 余诗琪)港股18A首例反向收购案有了进展。
日前,嘉和生物-B(06998.HK)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亿腾医药通过换股方式反向收购嘉和生物,合并后公司将更名为亿腾嘉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亿腾嘉和”)。这是港股首起18A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反向并购案例。
按照计划,嘉和生物将向亿腾医药股东发行发行新股作为对价,每股理论发行价格2.96港元,较嘉和生物4月7日收盘价溢价66.22%。在此次交易中,亿腾医药、嘉和生物股权价值分别为6.77亿美元和1.97亿美元,这与双方之后的股权比例对应。
换股完成后,原亿腾医药股东将持有公司77.43%的股份,原嘉和生物股东的持股比例将降至22.57%。公司的控股股东也将由高瓴资本变为亿腾医药控股股东倪昕。
在业内看来,这是生物医药市场“寒冬”下的一次抱团取暖。曾经的明星公司——嘉和生物研发遇阻,资金池紧张;而以CSO(合同销售组织)起家的亿腾医药IPO屡战屡败,四次递表均未果。借这次反向收购,亿腾医药有机会推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从市场明星到卖身成“壳”
曾经的嘉和生物可以说集齐了一只医药投资领域的“梦之队”。
2007年成立的嘉和生物是由惠生集团出资设立,挖来了在安进担任工艺开发部科学总监的周新华当CEO。在周新华的带领下,嘉和生物布局了多款重磅生物药的类似药管线。这是条可行性很高的路线,信达生物、复宏汉霖都采取过类似的策略。
6年后,嘉和生物迎来了首个“大买家”。疫苗巨头沃森生物以2.92亿元从惠生集团手中拿下嘉和生物控股权,成为占比超60%的单一大股东。随后,阳光人寿保险等3位战略投资人也导入5亿元注资。之后,康恩贝、泰格医药也先后加入到嘉和生物的股东名单中。
时间来到2018年,高瓴的“入主”让嘉和生物的热度进一步走高。高瓴资本从沃森生物和其他股东手上收购了嘉和生物的股权,最终实现了对公司的控股。对于嘉和生物来说,无异于光环加身。
在当时的市场上,高瓴是创新药投资领域“巨无霸”,用一位医药投资人的话来说“口袋深,出手快,根本抢不过”。有了高瓴“光环”加持的嘉和生物就成了市场的“当红炸子鸡”。
丰富的管线布局,一水的明星机构,嘉和生物的热度在上市时达到了顶峰,2020年嘉和生物港股上市时,认购倍数达到1247倍,一手中签率仅3%;上市当天,开盘每股29.2港元,大涨21.67%,市值超140亿港元。
五年后的现在,嘉和生物股价仅有2.06港元/股(截至4月17日收盘),市值萎缩至10.72亿港元。嘉和生物的“由盛转衰”绕不开核心管线PD-1药物GB226。
在上市时,公司乐观地估计这条管线能够在2021年3季度获批上市,然后就会进入商业化阶段,实现“自我造血”。嘉和生物为此在2021年5月份开始搭建一个超过百人的商业化团队。
但直到商业化团队组建完毕,GB226都没能获批。嘉和给出的解释是,目前全球没有PD-1产品被批准用于PTCL的治疗,所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对于相关适应证产品的审评就更为谨慎。2023年6月,GB226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拒批,成为国内首个被拒批的PD-1药物。
重磅管线的“失利”直接影响了嘉和生物的研发、商业化进程。2022年,嘉和裁撤市场、营销、政府事务部门,彻底放弃自主商业化。
上市至今,嘉和生物的十余条在研管线,只有生物类似药英夫利昔单抗(GB242)获批上市。但英夫利昔单抗在上市后就迎来了集采,未能给嘉和生物带来可观的收益。
2021年-2024年,嘉和生物累计净亏损超过23亿,已经接近IPO的募资额(26亿港元),目前账面现金也从2022年末的29.30亿元降至2024年年末的11.65亿元,流动性告急。
“借壳上市”的CSO大厂
和嘉和生物相反,亿腾医药的长处就在于药品销售。
亿腾医药起家于CSO业务(合同销售组织),之前主要担任跨国公司的独家营销商及分销商。但随着国内“两票制”和“4+7集采”政策的大力推行,药品经销商逐渐被剔除出流通环节,在此背景下,亿腾医药开始逐步转型成为生物制药公司。
但直到目前,亿腾医药的核心产品均来自收购或者授权引入。其中,稳可信和希刻劳从礼来手中收购,亿瑞平是从司GSK手中收购而来。
这三款产品成了亿腾医药的收入支柱。2022至2024年,亿腾医药收入分别为20.74亿元、23.04亿元及25.46亿元,以上三款药物贡献了主要的营收。
对应的是,亿腾医药在国内拥有庞大的销售团队,全国共 1000名销售代表,覆盖约17000家医院,19000家药店及225家商业公司,2024年实现每位销售代表平均销售额约250万元。
但这三款原研产品的专利目前均已到期。目前国内已有6种稳可信的仿制药获批,其中3种已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希刻劳也面临着集采的冲击,头孢克洛胶囊和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已分别被纳入第三批(2020年8月)和第七批(2022年7月)国家集采。前者由苏州中化、南新制药、立健药业中标;后者由国药、石四药、金鸿药业、昆明积大制药中标。这意味着未来市场格局可能进一步改变。
长于销售的亿腾医药需要在新药研发上开拓新的空间。但亿腾医药的研发投入每年仅在1亿元左右,不足销售费用的1/5,几款在研产品也都是从跨国药企引进开发,涉足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多动症领域。
或许是这个原因,亿腾医药在资本市场的进展也并不顺利。2020年起,亿腾医药四次向港交所递表,其中曾于2021年6月通过港交所的聆讯,但亿腾医药最终未能进行上市发售。
这次反向收购,给亿腾医药带来了一个新路径,对嘉和生物来说,亿腾的销售渠道也是其迫切需要的。嘉和生物方面表示,董事预期GB491商业化在即,且本公司的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需要有强大的商业能力来把握着一切可能的市场机遇。此外,公司的其他药品亦处于临床开发阶段,需要有强大而持续的现金流支援该阶段研发工作,并需要为后续产品推出加强其商业化能力,以使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医药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合并后,新公司将积极推动包括景助达及GB491、Vascepa、Mulpleta在内的创新药销售,GB491预计将于2025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公司计划申请启动政府谈判,力争于2025年下半年将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若谈判成功,将于2026年开始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