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非货管理规模前十公募中,仅富国和汇添富规模较去年底有所增长,其余规模均出现下滑。 ②施罗德、苏新、安联、易米的非货规模排名均向前进逾10名,财通、贝莱德、国海证券、华润元大向后退逾10名。 ③中欧是一季度非货规模增长最多的公司,增量超380亿元。
财联社4月16日讯(记者 沈述红)4月7日以来,四只规模靠前的沪深300ETF规模增长超千亿元;与此同时,一度被视为沪深300ETF“新平替”的中证A500ETF规模却未见有大幅增长之势,这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
据记者统计,全市场29只中证A500ETF(剔除近两个月成立的新产品)近两月规模缩水了517.56亿元,绝大部分中证A500ETF规模较高峰期均有不同程度缩水。其中国泰旗下产品较1月14日的规模峰值缩水78.10亿元,华泰柏瑞、华夏、南方、富国等公募旗下中证A500ETF较高峰期分别缩水55.97亿元、44.32亿元、33.16亿元、28.21亿元。
对于国家队资金此轮增持为何没有选择A500相关产品,有业内人士认为,可能源于相关产品还不够“大”,发展时间不够长,具备绝对规模和流动性优势的产品比较少,也没有相应衍生工具,以及相关产品可能并未纳入“国家队”的投资范围中,而并非指数不够“好”。
截止目前,不少公募仍在持续上报相关产品;在发行层面,目前亦有12只围绕中证A500指数的基金正在新发。在基金公司人士看来,A500指数的投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依旧是不少基金公司布局的重点赛道,未来势必还会继续卷规模、卷流动性,直至行业生态位逐步确立。
近两月缩水517.56亿元
今年一季度以来,不少中证A500ETF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与之相反的是,在国家队的加持下,部分沪深300ETF规模在近期呈现迅猛增长之势。
以国泰中证A500ETF为例,作为中证A500ETF中规模最大的产品,该产品在今年1月14日规模一度达到299.88亿元,距离300亿元关口仅一线之差,彼时的份额也超过了320亿份。但此后,其整体规模和份额整体呈下降趋势。截至4月15日,国泰中证A500ETF规模已滑落至221.78亿元,较高峰期缩水78.10亿元;产品份额为242.54亿份,缩水超80亿份。
南方中证A500ETF规模则在2024年12月31日达到226.42亿元的峰值,当时份额也有225.81亿份。而截至4月15日,其规模已缩水33.16亿元,至193.26亿元,份额缩水24.75亿份,至201.06亿份。
富国旗下中证A500ETF亦是如此,该产品自2月12日规模达到207.43亿元后,如今已缩水28.21亿元,至179.22亿元;华泰柏瑞中证A500ETF规模在同样在2月12日达到181.41亿元峰值,如今已缩水55.97亿元,至125.44亿元;华夏中证A500ETF规模则在2月14日达到211.92亿元,如今缩水44.32亿元,至167.60亿元。
整体看,截至4月15日,全市场29只中证A500ETF(剔除近两个月成立的新产品)近两月规模缩水了517.56亿元。除上述产品外,广发、易方达、景顺长城、银华、摩根、汇添富、博时等绝大部分公募旗下中证A500ETF产品规模较高峰期均有不同程度缩水;仅嘉实旗下产品在近两个月时间里规模增长了9.45亿元,但自3月31日以来,该产品规模也已经下滑14.42亿元。
与之相反的是,跟踪另一大宽基指数——沪深300的ETF产品市场规模却在近期不断增长。近两月,全市场24只沪深300ETF规模虽仅增长110.68亿元,但4月7日至今,相关产品市场规模增量已达到千亿级别,为1051.16亿元,整体规模已达到10038.67亿元,为我国首个规模突破万亿元的宽基ETF赛道。
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最新规模达3648.42亿元,是市场上唯一一只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股票ETF;易方达沪深300ETF规模达2512.92亿元,华夏沪深300ETF和嘉实沪深300ETF规模分别达1806.21亿元、1604.69亿元。4月7日以来,华泰柏瑞、易方达、华夏、嘉实旗下产品规模分别增长了327.86亿元、266.63亿元、257.63亿元、185.86亿元,合计增量达1037.98亿元,吸纳了行业绝大部分增量资金。
近期规模为何难有起色?
4月初,美国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令全球资本市场一阵血雨腥风,在资本市场信心脆弱的紧急关头,“国家队”及时出手增持。至此,四只千亿级沪深300ETF规模突飞猛进。但另一边,一度被视为沪深300ETF新平替的中证A500ETF行业规模却没有太大起色,原因究竟为何?
华南一家公募人士认为,这或许是因为当前中证A500ETF发展时间不够长,具备绝对规模和流动性优势的产品少之又少,也没有相应衍生工具,相关产品可能并未纳入“国家队”的投资范围中。加上这类资金对沪深300ETF、中证500ETF、中证1000ETF等产品的投资已轻车熟路,在紧急关头,优选这些产品来增持是符合常规逻辑的。
在另一位华南公募基金人士看来,国家队资金此轮增持没有选择A500相关产品的具体原因很难确切知晓,但按照一般的投资规律和工作经验来看,可能源于相关产品还不够“大”,而不是指数不够“好”。
据其分析,这一轮A股历史上最强的“稳市组合拳”,通盘协作、稳扎稳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可以想象的是,其中的工作难度和紧迫性是很大的。特别是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或许要兼顾投资价值、稳市效果、社会效益、市场冲击等多重因素,而其中重要的考量指标就是流动性。“相较其他传统的主流宽基来说,A500相关产品的规模并不大,短期内的大量申购或许还要考虑流动性管理的难度,自然也就没有选择相关产品。”
“但事实上,无论是从成分股的基本面、指数的代表性,还是历史表现等多维度来看,A500指数的投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他表示,发展指数业务,本就应该以长期主义的态度久久为功,如果仅仅是因为短期内的结果不达预期,就产生动摇或者其他想法,那可能也会在最终的牌桌上出局。
上述人士称,公司还是在坚定不移地做好A500相关产品的投资管理以及后续运维工作,同时也坚定不移地看好产品本身的投资价值,努力办好自己的事,至于结果,很多情况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从实际情况看,中证A500指数依旧是不少基金公司布局的重点赛道。截止目前,依旧有不少公司在上报相关产品。
如4月7日和4月8日,财通基金和南方基金上报的中证A500指增基金申请材料陆续获监管接收。3月份,浦银安盛基金和银河基金上报了中证A500ETF联接基金,长江证券资管和天治基金也分别上报了相关指增发起式基金。2025年前两月,国投瑞银、中金基金、长盛基金、平安基金等近20家基金公司也都上报了跟踪中证A500指数的产品,涵盖联接基金、指增基金、增强型ETF等。
在发行层面,目前亦有12只围绕中证A500指数的基金正在新发,包括中海基金、华安基金、中银基金、长信基金、鹏华基金、太平基金、安信基金、招商资管旗下中证A500指增,兴业基金、金鹰基金旗下中证A500指数基金,以及东财中证A500联接和国泰中证A500增强策略ETF。
华东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坦言,中证A500指数相关产品已成为不少公司指数业务的战略性产品之一,不可能轻易放弃,未来势必还会继续卷规模、卷流动性,直至行业生态位逐步确立。“现在看来,300亿和500亿规模,是基金公司目前发展中证A500ETF和确立生态位的两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