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首批科创综指增强策略ETF密集上报,四大焦点厘清增强策略ETF趋势
①永赢、银华、易方达和嘉实上报首批创综指增强策略ETF;
                ②如何增强?主观、量化选择不同;
                ③头部大厂提出主动赋能来提升指数及产品创新能力;
                ④增强ETF将是主动ETF入场券?业内争论颇多。

财联社4月16日讯(记者 闫军)首批4只科创综指增强策略ETF迎来上报。

证监会网站显示,4月15日,永赢基金上报科创综合价格增强策略ETF,与前两日上报的嘉实基金、银华基金、易方达基金一道,4家基金公司率先尝鲜首批创综指增强策略ETF。

增强策略ETF并非新鲜事,早在2021年,招商和国泰均有发行沪深300增强策略ETF,至今,全市场已有33只指增策略ETF,合计规模约62亿元。

此次科创综指增强策略ETF受到关注,一方面是首批,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关于主动ETF讨论颇多,当被动ETF规模突破3.94万亿元,产品指数增加至千只以上,同质化的ETF下一步创新方向在哪里?也成为行业思考的问题。

以此次科创综指增强策略ETF上报为契机,本文将就四个焦点问题进行厘清:

一是基金公司为何布局科创综指增强ETF?

二是如何增强?

三是增强ETF将会是未来主动ETF的“入场券”?

四是指增策略ETF做大规模仍需破局。

基金公司积极抢滩科创综指增强ETF

科创板指数相关产品的创新不断,科创综指自1月20日正式发布前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已有38家基金管理人上报场内或场外科创综指产品。

从产品方面,截至目前,科创综指ETF及联接基金合计募集规模已超400亿元,其中,15只科创综指ETF已上市,募集规模228亿元,14只已发行联接基金,募集规模176亿元。近期,场外科创综指产品已获批16只,其中10只产品正在募集。

指数增强策略ETF也快速落地,4月11日至15日,嘉实基金、银华基金、易方达基金和永赢基金四家基金管理人近日分别上报了首批科创综指增强策略ETF。

近年来冲劲十足的永赢基金与老牌ETF大厂们并驾齐驱。对于布局原因,永赢基金表示,近期随着中美贸易冲突的升级,发展自主可控的新质生产力成为了举国上下的共识。而代表整个科创板综合情况的科创板综合价格指数,前十大行业权重以我国科技的根基半导体企业为主,也包括创新药龙头、光伏电池龙头等生物医药、先进制造领域的优质科创公司,或是在当前政策博弈与产业突破共振的局势下,投资自主可控主题的好选择。

从行业层面看,随着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包括但不仅限于中国电子及半导体等完整产业链受益明显,显示出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而半导体产业链作为科创综指中占比重最大的部分,其发展深化加速有望为指数带来积极支撑。与此同时,国内医药产业链也因具备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降低了加征高额关税的风险,或将对科创综指中的医药部分构成利好。

嘉实基金方面同样表示,在政策东风与产业变革的双重催化下,科创综指的配置价值或将日益显现。一方面,政策持续加码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国产替代加速有望为科创板企业打开增量市场。另一方面国产AI大模型领域的技术突破,或许只是揭开了新一轮科技变革的序幕。目前中国科研创新实力快速提升,科技成果将进入集中爆发期。伴随政策持续加码和产业升级纵深推进,科创板块或将吸引更多增量资金关注。

如何增强?主观、量化各家选择不同

作为首批科创综指增强策略ETF,外界尤为关注这些基金公司采用何种策略增强?

易方达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助理殷明表示,科创板定位“硬科技”,集聚了一批优质的战略新兴产业公司,科创综指作为科创板的重要核心指数,具有科技含量足、覆盖面广、市值分布与行业分布较为均衡的特点,较为适合采取多样化的量化策略进行增强。

殷明进一步表示,科创综指增强ETF产品给投资者提供了布局“硬科技”发展机会的又一工具,同时有望获取量化策略带来的超额收益,兼具流动性和量化增强优势。易方达基金重视开发布局科创板增强ETF产品,此前已推出易方达上证科创板100增强策略ETF,未来将持续加强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科创板投资工具。

嘉实基金则采用主动的方式增强超额能力,公司表示,科创板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与波动性,传统被动指数产品通常难以充分挖掘板块超额收益,增强策略可通过主动选股和动态调仓,捕捉如芯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细分赛道的超额收益。其推出,有望为科创板持续引入增量资金,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助力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

也有基金公司表示,大概率会采取双基金经理或多基金经理共管的模式运营,指数量化部门管理ETF,主观基金经理在“增强”部分发挥作用。

增强ETF将是未来主动ETF的“入场券”?

今年以来,市场对于增强策略ETF讨论颇多,尤其是在ETF发行大战之后,如何规避同质化,为投资者带来差异化的ETF产品,成为不少基金公司考虑的方向。

今年年初,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在深交所ETF生态大会上就旗帜鲜明地表示,从被动跟踪到主动赋能,提升指数及产品创新能力。

李一梅提出,ETF未来的三大转型方向:第一,被动投资不等于被动管理。

她表示,ETF发展需要在指数设计、产品创设、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等环节注入主动价值,这是解决ETF产品同质化的关键因素,也是ETF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ETF第二个方向则是顺应国家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推出更多“中国优势”主题ETF。

这一点认知上,头部ETF公司是有前瞻性的。李一梅表示,要将指数投资打造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金融基础设施,通过ETF,将社会资本系统性地导入科技创新领域,形成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长效资本机制,形成技术创新的资本“飞轮”,促进创新生态协同进化。

此外,境内ETF向多资产类别和多元化策略发展上,她提及主动管理ETF,并称将策略融入ETF,在境外已有发展较为成熟的产品,也是创新发展的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在不少基金公司眼里,增强ETF将是基金公司未来获取主动ETF资格的“入场券”。如果未来监管允许上报类似海外的主动ETF,有增强策略ETF管理经验将更具优势。

不过,对于主动ETF的定义,业内有分歧。

华南某基金经理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严格意义上,增强ETF也可以理解为主动或者半主动ETF,因为传统的ETF就是被动投资,而增加了人为干预,无论是量化还是主动选股,其结果是对被动跟踪的指数产生一定的偏离度,就可以界定为主动ETF。

此外,对于海外发展规模较快的主动ETF,业内认为,并不期待主观ETF在近期落地。海外主动ETF发展尤其特定背景。一方面是中小机构与先锋领航、景顺等被动投资巨头竞争处于明显劣势之下的选择,另一方面,采用主动ETF投资有资本利得税率的优惠,客户有相关需求推动基金公司创新。

反观国内,机构也有相关顾虑,比如主动增强ETF中,增强部分的持仓披露频率就是一道门槛,基金公司大概率不愿意较为频繁的披露持仓变动,从而造成策略的被复制,而监管也会担心这一数据的公开是否会影响市场情绪,进而冲击市场。

指增策略ETF发展3年多规模仅60余亿元

指增策略ETF产品不好做同样是行业共识。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增强策略ETF最早出现于2021年12月,国泰和招商分别成立了沪深增强策略300ETF,三年以来,全市场增强策略ETF达33只,覆盖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科创创业50、科创板50、中证2000以及上证综合等核心宽基ETF,从规模来看,截至最新,35只增强策略ETF合计规模62亿元。

单只产品中,规模最大的是国泰沪深300增强策略ETF,最新规模为20.81亿元,其次是招商沪深300增强策略ETF,规模为8.1亿元,规模超1亿元的增强策略ETF合计仅为15只。

对于难以做大规模的原因,有观察人士表示,过去几年的市场环境中,超额并不好做,增强策略产品更多地是产品布局的选择,此外,让投资者理解主动ETF在当下是有门槛的。“近年来基金公司宣传重点都是ETF是被动投资,现下反其道而行之宣传主动ETF,会让很多投资者困惑。”上述人士表示。

公募基金动态 ETF最新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