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行业正在探索将AI Agent能力落地端侧,进行商业化; ②AI Agent放量还需2-3年,垂类Agent更是创业者和投资人青睐的对象。
《科创板日报》4月12日讯(记者 张洋洋)在生成式AI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AI Agent正成为构建智能硬件生态的关键变量。尽管行业普遍认为AI Agent大规模放量尚需2-3年培育期,但因DeepSeek等开源模型推动的成本下探,科技大厂等厂商的入局、投资界对垂类场景的押注,已让法律、医疗、办公等专业领域的Agent大规模重塑工作流成为可能。
近期,鲜少对外发声的涂鸦智能,召开了大规模的投资者活动。《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在面向投资者的路演环节和展厅产品展示环节,AI Agent是被涂鸦智能高管层反复提及和强调的词汇。
不久前,涂鸦智能发布AI Agent开发平台,整合了OpenAI、Claude、Gemini、Nova、阿里通义千问等全球尖端大模型,主要用于赋能开发者,后者通过平台的模块工具,快速部署场景化智能体,“设备端AI+开放平台”差异化路径就此形成。
在接受《科创板日报》等媒体采访时,涂鸦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学集表示,AI技术的全球落地正在打破智能产品渗透率增长的瓶颈,推动行业拐点到来。早年的智能硬件因互动方式死板、决策能力弱而经常被戴上“伪智能”的帽子。
但现在AI正在通过三个方面重构这一切:一是,多模态交互(比如视觉、语音、触觉)赋予设备拥有像人类“有感知”;二是,专家级效率优化让智能体能够胜任很多专业需求,实现专业服务替代;三是,分布式决策的“智能大脑”使AI硬件具备自主进化、调优的能力。
“从云到AIot,过去10年,涂鸦智能一直在寻找类似于AI这种机会。”王学集说,软硬一体的Agen是AI时代一个大机遇,涂鸦智能现在正在打造AI Agent平台战略,但作为一个中立开放的AI平台,涂鸦智能不会亲自下场去做某一类硬件品牌。
至此,涂鸦智能的战略图谱开始清晰:一方面,通过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和智慧解决方案三大业务,稳固基本盘;另一方面,打造AI Agent开发者平台,赋能全球开发者和终端设备,激活生态网络,提升客户粘性;同时,激活开发者社区,深化AI技术应用。
▍AI Agent放量还需2-3年
以涂鸦智能为代表的公司战略转向和升级,是当下科技行业一个缩影,聚焦Agent,是大中小厂在这场技术浪潮中,试图抓住时代红利的一个主阵地。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火山引擎在近期推出一款名为Data Agent的企业数据智能体。基于大模型的推理、分析和调用工具等能力,Data Agent能够深度理解业务需求,自动化完成撰写深度研究报告、营销活动设计等任务。据了解,Data Agent将于4月底开放首轮体验测试,目前已面向企业客户开启预约。
涂鸦智能联合创始人、CFO兼COO杨懿认为,目前,AI的商业化还面临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大模型能力不稳定及不能直接套用,导致产品开发及场景适配的成本偏高;第二,缺乏行业知识,导致模型难以真正落地到具体业务中;第三,不同厂商之间的设备互不连接及兼容,封闭生态与设备孤岛使得用户的实际体验并不“智能”,使用场景受限。
于是,如今在AI能力与应用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起点,涂鸦智能通过其AI Agent开发平台,为开发者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助力客户在抢占AI硬件及应用市场的竞争中拔得头筹。
杨懿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目前AI硬件产品的渗透率还只有5%左右,当下的重点还是提高AI的渗透率。他预计,AI Agent 大规模放量还需要2-3年的时间。也因此,在商业模式上,涂鸦智能客户的购买方式价格等,还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也许在某个方案或者业务适用上会进行动态调整。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涂鸦智能2024年全年总营收2.986亿美元,同比增长29.8%,全年Non-GAAP净利润同比激增268.5%至7530万美元,净利扭亏为盈。
对于AI的创收,杨懿坦言,AI业务今年还不会对公司带来大规模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