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碳化硅外延巨头瀚天天成递表,公司业绩有何看点? ②正力新能招股获微幅超额申购,IPO定价多高?
财联社4月12日讯(记者 陈俊兰)年初以来,科技创新热潮不仅推动港股领涨全球,港股IPO也出现回暖迹象。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港股市场共迎来16家企业在主板成功上市,合计募资募集金额为182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IPO数量和募资额均实现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内地企业正在成为赴港上市主力军。Wind数据显示,目前香港市场上市的16只新股中,9家企注册地均在内地。其中,募资规模最高的IPO项目为蜜雪集团,募资金额为39.73亿港元。
从各行业IPO发行数量来看,医疗设备与服务、有色金属以及消费者服务行业均有2家企业IPO,位列第一。
此外,A+H上市模式也正在成为趋势,截至3月31日,共有51家企业递表,其中,共有14家A股企业在香港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12家为2025年首次向港交所递表。
为何内地企业更加青睐赴港上市?平安证券研报指出,A股自2023年起IPO数量、规模均出现明显下降,受理周期明显拉长,2024年该趋势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2024年港股IPO回暖,重回全球第四大募资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A股IPO监管趋严,同时美国加强中概股审查,赴美上市风险加大;另一方面,港交所持续优化上市制度吸引企业,同时境内政策拓宽企业境外上市渠道,进一步助力企业赴港上市。
华泰金控保荐规模独占鳌头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共有20家投行成为16只港股IPO项目的独家保荐人,其中,高盛和瑞银保荐家数最多,为3家;其次,中信证券(香港)和光银国际为2家。绰耀资本、日进资本、华泰金控、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美林、建银国际、华泰国际、财通国际、中信建投(国际)、浦银国际、富瑞集团、中金公司、招银国际、中国银河国际、工银国际分别为1家。
尽管从独家保荐人数量来看外资投行保荐项目占比更高,但从IPO承销家数、保荐规模排行以及承销规模排行来看,中资投行成为主力。
在承销项目数量上,招银国际、中银国际和富途控股项目数量领先,分别为8家。此外,中信证券(香港)、工银国际、建银国际的承销项目数为7家;华泰金控、浦银国际、中金公司承销项目数目均为4家。
在保荐规模方面,华泰金控以28.92亿港元的保荐规模位居榜首;高盛以26.42亿港元的保荐规模位居第二;中信证券(香港)以23.84亿港元的保荐规模位居第三。
此外,华泰金控在承销规模上依然独占鳌头,虽然承销家数仅为5家,但是华泰金控以30.88亿港元的承销额稳居IPO承销榜榜首。高盛以26.42亿港元的承销额居第二位。中信证券(香港)以25.01亿港元的承销额紧随其后居第三。
一季度16只新股募资182亿,同比上升近3倍
Wind数据显示,2025一季度港股共上市16只新股在香港主板成功发行上市,较去年同期的12家上升33.33%;合计募资募集金额为18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48亿港元大幅上升280.57%。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一季度,16只新股的平均募资总额为11.38亿港元,整体上看新股募资规模普遍较小,以中小型项目为主。2025年一季度港股IPO融资金额在10亿港元以上的企业共有6家,占比37.5%。募资总额在10亿港元以下的企业共有10家,占到IPO总数的91.67%。
一季度港股募资总额排名方面。其中,IPO募资金额最高的公司是蜜雪集团,募集金额为39.73亿港元。具体看来,除蜜雪集团外,赤峰黄金和南山铝业国际分别以28.22亿港元和23.47亿港元的募集金额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前十大IPO项目共募集171.14亿港元,占全部IPO募资总额的93.96%。
在新股上市首日表现方面,两极分化明显。Wind数据显示,16只新股中有8只收涨,5只收跌,3只收平。其中蜜雪集团上市首日涨幅最高位43.2%,布鲁可、舒宝国际上市首日的涨幅也均超过30%;3只股票首日跌幅超过10%,其中海螺材料科技跌幅最大,首日跌幅为47.67%。
内地企业成为赴港上市企业主力
事实上,近年来几乎是内地企业撑起了整个香港资本市场。截至3月31日,今年以来共有51家企业递表,而这51家企业几乎都是内地企业。2024年港股市场共有70家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发行方式成功上市,其中来自内地的企业共计51家。2023年,2023年港股市场共有73家公司上市,其中68家通过首次公开发行方式上市,其中来自内地的企业达到65家,占比达到92.6%。
除此之外,A股上市公司,赴香港上市也正在成为趋势,2025年一季度已有首家A公司在香港上市,为赤峰黄金,募资26.76亿港元。今年以来,共有14家A股企业在香港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包括耳熟能详的宁德时代、海天味业等知名企业,除此之外,不含已香港递表、正式发布公告拟香港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还有17家。
根据平安证券研报,当前中国科技资产重估主线持续,两会政策定调积极且聚焦需求侧,为中国资产重估扩散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在此背景下,排队赴港上市企业数量激增且不乏A股行业头部企业,科技、出海优势行业为主力军,这一趋势将为港股提供更多优质标的,并提升市场“含科量”。
平安证券研报还指出,当前港股仍处于较好的战略配置区间,尤其科技资产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AI、消费电子等细分领域机遇值得关注,政策支持的内需消费领域优质资产也具备结构性机会。从中长期看,赴港融资提升企业研发投入以及扩展海外市场,若使得港股业绩预期逐步兑现,则有望继续支撑市场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