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超30万人齐聚!AI和关税成CMEF热词,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将提速?
①AI大爆发时代,正给医疗器械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②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有望加速,并改变国内医疗器械格局。

财联社4月10日讯(记者 王俊仙 郑炳巽)拥抱AI已经成为医疗器械企业的“必修课”。在被称为“全球医疗风向标”的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下称“CMEF”)上,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超高比例的企业展台有AI最新成果展示,随处可见带有AI的logo,而AI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已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

与此同时,在CMEF期间举办的多个行业会议及参会者的线下交流中,“关税”被频频提及。有专家认为,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有望加速,并改变国内医疗器械格局。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

AI大爆发给医疗器械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CMEF期间举办的“第四届医疗器械数字化运营创新发展大会”上,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吴楚升表示,近年来,AI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已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在研发端,AI算法加速了高值耗材的创新设计;在生产端,智能质检与预测性维护大幅提升了质量控制效率;在流通端,智慧仓储与物流优化让供应链更敏捷透明;在临床端,AI辅助诊断与个性化治疗正逐步成为现实。

财联社记者发现,相较于往年,今年CMEF企业展台上的AI元素尤其突出,随处可见AI新品。

据大会主办方介绍,本届CMEF有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家企业同台竞技,数万款科技新品重磅登场,吸引了超30万行业同仁到场共洽商机,国内外知名企业带来AI医疗、基因测序、癌症筛查、手术机器人、3D生物打印、数字疗法、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及诸多新品,全景呈现医疗全产业链新生态。

记者在开立医疗(300633.SZ)展台看到,作为国产超声医学影像和医用内窥镜的双龙头企业,公司展出了超高端全身超声、智能妇产超声新品。这两大旗舰新品搭载了全新C-Field+天工智能平台,能够基于独有的场成像发射、自适应聚合重建技术,获取更精准、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同时基于独家XPUs混合硬件架构,多维度构建智能生态,为临床提供多科室智能解决方案。此外,公司推出了新一代智慧内镜平台iEndo和5G+AI云端区域影像云平台,该影像云平台集成产科智能、甲状腺、乳腺、肌骨等AI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且可兼容全部品牌的超声、内窥镜影像设备,并对接院内信息系统,让影像设备与软件平台互联互通,软件平台与临床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开立医疗数字医疗市场总监翁伟告诉记者,开立的AI系统完全自己独立开发,公司的AI有三个优势:一是AI性能(特异性和敏感性)做得好;二是临床上的重复性比较好,对于相同病例回答有标准;三是公司作为医疗设备企业,打通了“硬件-算法-数据”闭环,对图形图像的传输和处理有优势,有效避免图像传输过程中缺失的情况。

家用医疗器械龙头企业鱼跃集团则携近300款创新产品参展,核心展示的是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Anytime 5系列,鱼跃医疗(002223.SZ)子公司凯立特研发事业部总经理张亚南介绍,“Anytime 5已支持多终端互联,通过AI算法优化,将帮助医师更精准地管理血糖,并进一步优化决策治疗。”

“鱼跃Anytime 5作为全球第一款可持续监测血糖16天的CGM产品,平均绝对相对误差值(MARD)全程低至8.58%,16天监测周期内,初期、中期、末期数据一致性达99.99%,真正实现‘全程守护’。在准确性、便利性和舒适度上,已经和国际知名企业的同类产品处于同一梯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为进一步深化系列新品的市场布局和生态建设,鱼跃医疗宣布将与京东健康(06618.HK)、国药医管分别开启战略合作,双方将聚焦Anytime 5以及其他健康监测与呼吸治疗类产品,并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以推动医疗器械全生态的共建合作。

行业格局或加速改变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除了对AI新品的关注外,参会人士在交流中频繁提及关税影响。

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此前发布的《2024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逐渐壮大,截至2024年6月,生产企业总数为32806家,是2014年的2倍;生产企业营收从2014年的553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3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二。

在上述第四届医疗器械数字化运营创新发展大会上,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医药经济报资深研究员徐小良认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猛,但产业格局仍然相对小、散。目前,产业领军企业已见雏形,预计产业集中度还会继续提高。随着中低端国产化加速推进,此次关税调整后,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也会加速,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格局或将改变。

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常务理事彭春林认同该观点,他向财联社记者进一步表示,低值耗材为主题的医疗器械可能会更加内卷,而以数智化为核心的高端医疗器械必将迎来高速增长。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对于关税政策已有应对和预案措施。

开立医疗方面向记者透露,美国加征“对等关税”对公司影响不大,因为美国市场收入在公司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到2%,且美国代理商已提前进行了适当备货。公司在海外布局多年、运营较完善,近年来加强本地化建设,逐步在海外建立分公司。未来,公司会进一步加大海外市场投入,重点在欧洲、俄罗斯、印度、拉美等地区拓展布局。

“在今年初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两次10%关税生效前,公司已提前根据意向订单在美国前瞻备货,因此今年美国销售的产品并不受本轮关税影响。为满足国际化业务运营需求,公司在全球布局了几十家生产基地,其中包括已获FDA认证的工厂,可满足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需求。”迈瑞医疗(300760.SZ)在互动平台表示,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公司销往美国的产品便被加征关税,但这并未影响公司美国市场的拓展,2018-2023年,公司美国业务的复合增速达到了10%,目前美国销售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6%。随着公司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美国市场的盈利能力自2018年以来也在不断提升,目前美国业务的毛利率已经超过了70%,利润率也已超过加征关税前的水平。

财联社记者行业观察 医疗器械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