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通信龙头企业中国电信和“量子科技第一股”国盾量子双双披露年报。中国电信在年报中多次将“量子”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而国盾量子则交出一份营收大幅增长、亏损显著收窄的成绩单。
4月14日是世界量子日。从百年前“量子”概念提出,到如今从实验室走向货架,“量子科技”已然从前沿技术,成长为产业、落地为应用,加速蜕变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期,通信龙头企业中国电信(601728)和“量子科技第一股”国盾量子(688027)双双披露年报。中国电信在年报中多次将“量子”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而国盾量子则交出一份营收大幅增长、亏损显著收窄的成绩单。国盾量子实现营业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62.3%;净利润为亏损3184.14万元,同比减亏9207.57万元。
产学研用联动 量子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其三大应用方向——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分别可以在保障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技术瓶颈。
今年以来,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进展频频。仅在3月,我国就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2900公里距离的星地量子通信;构建“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再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纪录。
国盾量子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述重磅前沿研究,公司均参与其中并提供了相关设备。此外,公司还服务了中国科大与北大联合团队优化量子化学模拟实验;参与“面向大规模超导量子计算的微波控制信号光学传输”实验;量子精密测量产品冷原子重力仪,完成了国际首次量子绝对重力组网连续观测等。
产学研用正向循环,助力了我国量子科技产业链不断完善。比如稀释制冷机、新一代千比特室温电子学测控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及器件,突破“卡脖子”。冷原子重力仪产品交付多省地震局及科研用户,已可替代国际高端的激光干涉重力仪。
量子科技产业化加速,更直观体现在相关企业的营业收入。据国盾量子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各业务板块营收全面增加。其中,量子通信业务收入为1.46亿元,同比增长70.05%;量子计算业务实现收入5658.87万元,同比增长26.36%;量子精密测量板块实现营收3880.45万元,同比大增118.96%。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发布了“提质增效重回报”方案,其中表示要争取2025年度营业收入突破3.5亿元,达到盈亏平衡,回报投资者。
获耐心资本加持 “量子+”成大势所趋
2025年政府报告中提到,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从2016年开始,量子科技已六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国资委等各部委也密集发声,强调需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与量子科技领域,打造“杀手锏”技术,以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
政策支持下,国资央企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量子科技领域已然从前瞻布局,转向大力投入。
今年1月,中国电信率先行动。其全资子公司中电信量子集团完成了对国盾量子的战略控股。这一合作也成为“国九条”后央国企落实国家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此外,《中国电信量子科技和产业发展2030行动方案》提出,锚定一个目标,涵盖五大工程及十项任务。包括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天地一体量子通信网络;打造全场景量子安全能力赋能千行百业;打造梯次协同、融合创新的量子产业生态圈等。
以中国电信为代表,一场“国资央企+前沿科研机构+科创企业”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新范式正在启动。越来越多国资央企发挥牵头作用,推动“量子+电信”“量子+能源”“量子+金融”等应用落地。能源方面,国家电网集团、南方电网集团及旗下公司与国盾量子合作,在广东、浙江、安徽、江苏等省份构建多个创新示范应用场景。金融方面,交通银行开展了“两地三中心”量子密钥分发和业务数据加密传输探索。量子信息与现代信息产业体系愈发融合。
“量子技术的应用已经如此广泛了,很多成果得到了转化。这让我们从事量子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员有了更大信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潘建伟此前如是说,他呼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优势力量一起,推进量子信息科技关键材料器件设备的国产化研发,提升自主创新体系化能力。
不可否认,量子科技的产业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但我国已然艰难地攀登至国际第一梯队。2025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这不仅是对量子力学诞生百年的历史性纪念,更是对量子技术从理论走向应用、从实验室迈向社会的全球性呼吁。未来,在国资央企、科技领军企业、前沿科研单位等协同下,我国有望在全球量子科技竞争中持续保持先发优势,为国家产业升级和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