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作为富有金融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现年52岁的郭成林,履新被寄予期许; ②中邮证券正在深化“打造特色精品券商”的发展战略,最新对外业绩披露是2024年利润同比增长326%; ③中邮证券的轨迹,为中小券商突破同质化竞争提供参考,比如将股东资源转化为业务护城河,主打协同服务牌。
财联社4月3日讯(记者 赵昕睿)近日,名汇证券因证券保证金融资业务的内部监控漏洞,被香港证监会予以谴责并被处以500万元罚款。其相关负责人牌照也被暂时吊销7个月,由2025年3月21日起至2025年10月20日为止。这一处罚背后,是多年来业务违规的积弊。
具体而言,名汇证券在以下四点有缺失:
一是未设定触发水平以停止帐户结余不足的保证金客户进一步购买证券;
二是未有效地管理追缴保证金通知及/或对保证金客户进行强行变现,以及将偏离其保证金借贷和追缴保证金通知政策的解释记录在案;
三是未妥善地管理其保证金客户的信贷限额;
四是未尽快收取客户到期应付的保证金。
监管认为,上述违规情形归因于柯港泽在相关期间内没有履行其作为名汇证券负责人员及高级管理层成员的职责。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在罚单中披露,原拟对名汇证券施加650万元罚款,最终被处以500万元罚款的监管考量因素,以及处罚事件背景、公司业务疏漏、相关人员存在哪些履职不足等细节,都值得深入探究。
罚单违规事由可追溯至2015年业务违规
经调查显示,在2020年5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间(有关期间),名汇证券在有关证券保证金融资的风险管理监控措施和做法存在不足,导致公司与相关负责人双双受罚。
回溯历史,名汇证券的问题早在2015年便已初现端倪。届时,监管对其业务活动进行检视时,已列举公司在内部监控方面存在的多项不足,包括公司未实施审慎的保证金借贷政策和风险管理监控措施,以及未尽快收取追收的保证金等问题。2015年2月,监管部门向名汇证券发出致管理层函件,点明这些问题,然而这却只是 “暴风雨” 的前奏。
2019年6月,名汇证券因作为保证金抵押品的主要证券价格暴跌,财务状况亮起 “红灯”。面对监管的关注,公司承诺处理相关问题,并尽快向其客户收取所有未清偿的追收保证金。
但在2021年9月监管部门再次检视时,发现2015年相关内部监控不足之处的问题依旧存在。2022年1月,监管部门第二次发出致管理层函件,要求公司采取补救行动,并表示会展开调查,公司及相关人员是否遵守相关监管规定。
上述问题的发现也源于香港证监会对公司16名保证金客户进行的抽样分析。其中,7名客户虽有未清偿的保证金短欠,但仍获准进一步购买证券,其中三名客户即使已收到追收保证金函件,仍被允许这样做。其次,6名客户虽有未清偿的保证金短欠,但仍获准从其账户提取证券,其中4名客户曾收到名汇证券的追收保证金函件。这些客户均存在长期未清偿保证金,且过往清缴追收保证金方面记录也不佳。
名汇证券多个环节违反相关规定
深入剖析名汇证券的违规行为,公司不仅在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存在不足,对保证金客户的信贷限额把控也较为松懈,收取客户到期应付的保证金更是 “一拖再拖”。
在保证金借贷政策上,名汇证券直至2022年11月才进行修订,禁止被追缴保证金的客户进一步购买证券。在作出相关修订前,公司在7名客户有未清缴的追收保证金情形下,仍接受其购买证券的指示,却未评估客户支付能力,导致客户信贷风险增加。这一行为如同埋下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市场波动,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其次,在保证金追缴与变现管理环节,名汇证券应谨慎地对追收保证金通知及 / 或强制变现给予豁免,并应审慎地评估和记录偏离政策的事项,同时就此获得高级管理层的批准。但公司未严格执行规定,在相关事宜上采取宽免策略,也未及时采取强制变现措施。
信贷限额也存在乱象。上述提到的7名保证金客户在被批准提高信贷限额的前一日,还存在未清偿情形,但公司与相关负责人仍授出有关批准。同时,公司与负责人评估客户证券抵押品价值时,对客户背景及财务状况未做到全面评估。
监管披露,上述提到的客户中,未清偿的保证金短欠时长在429天至3135天不等,在此期间,公司与相关人员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流程,收取客户到期应付的保证金。
客户按约定支付保证金是基本义务,未及时收取保证金,不仅会影响券商的资金流动性,增加资金成本,还可能导致客户拖延支付,破坏市场信用环境。
原本拟对公司施加650万元的罚款,最终处罚出何考量?
结合上述情形,公司在相关期间内没有对其证券保证金融资活动实施足够的风险管理监控措施,面对监管对以往违规情形作出的多次提醒也未正视,彻底规避相关问题的再次发生。
值得关注的是,香港证监会原本打算对名汇证券处以650万元罚款,最终却 “手下留情”。结合来看,名汇证券的财务状况以及2025年1月提交的停业通知,是重要考量因素,此外,公司和柯港泽此前并无遭受证监会纪律处分的记录。但这并不意味着违规行为将被轻易原谅。
香港证监会表示,这种行为可能使公司面临因客户违约或市场情况改变而遭受损失的风险。若公司的流动资金无法维持,客户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而柯港泽作为关键决策成员,对这4项违规行为难辞其咎,其未履行好相关职责,且并未实施和执行审慎的政策及严谨的监控措施。
在资本市场中,保证金机制犹如一把 “双刃剑”,既能为客户拓展投资空间,增加潜在收益,也暗藏风险。保证金管理的严格执行,不仅关系到券商的资金安全,更是投资者衡量风险与收益的重要指标。香港证监会此次开出罚单,意在向整个行业传递该行为会产生的后果,警示市场从事证券保证金业务需筑牢内部监控防线,任何违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