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4月3日,南方航空10架B787-8飞机及2台发动机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底价近40亿元。 ②南航方面表示,因供应链紧张,当前二手飞机价格攀升,公司将利用该窗口期处置相关机型以提升机队盈利能力。 ③如若上述交易资产能顺利“抛售”,南航旗下自有787-8机型将全部出清。
山脊线在浓雾中隐没,指南针指针疯狂颤动,背包客的呼吸声在寂静中愈发急促——这是《127小时》中困于峡谷的艾伦•罗斯顿的绝望时刻,也是无数户外遇险者的缩影。
现实中,这样的场景仍在上演。
几天前,黑夜中的野山悬崖上,两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蜷缩在寒风中,没有水、没有光源,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她们颤抖着拨通求救电话,却连自己身处何方都难以说清,“他就能说出来‘我在悬崖上’、‘我特别冷,我坚持不住了’”,蓝天救援队房山陈队长想起当时接到紧急求助的情景,语气中仍有后怕。“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基本是盲找。”陈队长回忆,过去依赖微信共享位置时,山区信号漂移严重,“明明显示在东边山头,实际可能隔了几道沟壑”。
在这个无人区救援的关键时刻,高德地图“临危受命”:陈队长指导两个孩子通过高德地图的“卫星求救”功能发送定位。短短几分钟,后台传回的坐标点精准锁定了她们的位置——房山某野山南侧断崖。救援队仅用一小时便抵达现场,将几乎冻僵的孩子们安全带下山。
陈队长坦言,山区救援最怕“一问三不知”——被困者说不清方位,传统手段只能靠人力地毯式排查,耗时动辄数日。而借助高德地图卫星求救功能,即使在山野无路网区域,只要手机有信号就可以回传坐标,误差也小,大幅缩短黄金救援时间。
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2023年425起户外事故背后,是1350人在山地、公路、戈壁沙漠等等的的迷失与挣扎。在与荒野的角力中,人类似乎显得尤为渺小。
但如今,转变正在发生:从“盲人摸象”到“精准制导”,北斗卫星导航、卫星求救等一系列技术迭代,开始重新定义无人区救援的逻辑。一道全新的防线,正在无人区悄然建立。
从单点突破到全局协作
陈队长谈到的例子,是高德卫星求救功能应用的一个真实切片,更是中国户外救援体系从“单兵/单队作战”走向“全域协作”的缩影。
2024年9月,在应急管理部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高德地图携手蓝天救援队、曙光救援同盟、绿舟救援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越野车分会等多家机构,共同成立了国内首个基于地图平台的“救援互助联盟”。之后联盟队伍逐步壮大,荣耀、vivo、OPPO等主流手机厂商、比亚迪仰望、千寻定位、星图维天信等新成员也先后加入了联盟。
联盟的诞生,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国内数以亿计户外探索者的安全人文关怀。“无人区有高德”项目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中国有70%的国土未被铺装路网覆盖,大量探险者因缺乏准备或突发意外陷入绝境。
本着“户外探险的终点是安全回家”的公益初心,高德作为底层平台,不追求商业盈利,而是聚焦连接:将求救信号、卫星定位、救援资源串联成链,让救援力量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局响应。救援联盟合作伙伴中,荣耀、OPPO、vivo推出的多款支持卫星通信的手机机型,接入了高德地图的卫星求救功能,蓝天救援队、绿舟救援队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200多家救援力量也加入了这张数字化救援“一张图”建设中,形成了覆盖多场景的户外救援网络。
除了打破资源之外,协作的另一个核心在于信息互通。当遇险者在无网络环境中触发“卫星求救”,可以通过运营商网络或者卫星通信能力将定位坐标、移动轨迹、求救者电量等信息压缩成最小数据流,通过高德平台的强平台播发能力“一键发送”,分发给附近救援队、警方及志愿者。
更关键的是,求救者还可查看救援队的响应及动态,避免多个救援队重复营救的同时,了解救援与自己的距离,缓解了被困者的焦虑。据介绍,救援互助联盟成立半年来,目前这类数智化协作已成功救助近60人,救援案例覆盖了西藏、北京、云南、广西、黑龙江等全国多个省份。
这张由卫星、信号与善意织就的网,正悄然改变着无人区的生存法则——在这里,没有孤胆英雄,只有无数双手在看不见的地方紧紧相握。
技术驱动“精准式救援”
在一次迷途就可能意味着生死考验的无人区,技术是破题关键。依托北斗与天通卫星,结合底层平台制程,覆盖预警、求救、响应的“数字化救援一张图”已逐渐成型。
想要提升救援效率,信息的实时流动与精准触达极为重要。早期的单向求救功能仅能发送位置信号,求救者如同置身“信息黑洞”,焦虑情绪蔓延;救援方则因缺乏动态数据,不得不反复确认细节,甚至多次往返补给。
在收集了诸多真实案例反馈之后,高德地图团队着手将救援链路升级为“双向动态系统”:通过位置共享,让求救者与救援方能互相查看对方坐标,救援队也能根据位置调度最近力量,避免资源浪费;通过多维度状态同步,将求救者的电量、物资等多项数据打包收齐并压缩传输,帮助救援方研判风险并携带对应装备,实现“一次到位”;在高德的平台上,救援方可以实时回复救援进展,缓解求救方心理压力,任务结束后还能生成救援小结,帮助救援队量化效率、沉淀经验……
无人区的残酷之处在于剥夺了方向与连接,而无人区救援的首要挑战,即是突破无网络、无参照物环境的技术枷锁——由北斗卫星和双星系统组成的“双星系统”,有效解决了这个难题。
即是是在南方密林等信号遮挡严重的地方,北斗卫星也能凭借高定位精度,成为穿透迷雾的“数字罗盘”,可以通过无网导航和轨迹记录功能还原行进路线,不仅能让迷途者循迹折返,救援队也能沿着轨迹抵达。
解决了路线、定位和导航问题,高德团队又借助天通卫星和北斗卫星搭起了通信渠道。团队透露,之前在实地测试时,曾因卫星通信链路不稳定导致信息丢失,项目组加急修改优化,又在极端环境中反复验证,最终将信息传输成功率提升至实用水平。据其介绍,在无网络情况下,一条北斗短报文能发送30个字符,天通短信能发送70个汉字,这些字符便能携带关键求助信息,触发救援联盟的响应机制。
在无人区铺开的这张“数字化救援一张图”背后,是一场跨越技术孤岛的生态共筑。手机厂商开放卫星通信接口,让平价机型也能支持卫星应急功能;运营商架设起卫星到地面的中转链路,破解信号连接难题;1200多支救援队伍接入标准化信息界面,曾经的复杂研判不再繁琐;头部地图公司则搭起融会贯通的信息平台,将这些技术汇集于一处。
“数字化救援一张图”也证明了,即使在无人区,人类依然能凭借协作与创新,将偶然的生存奇迹转化为可复制的救援范式,串联起生命保障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