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新承销管理办法发布之后不到一周,深沪各一家IPO企业宣布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管产品纳入A类投资者。 ②有理财公司人士直呼是“政策利好”。已有公司研究相关“打新”类理财产品。 ③划至A类投资者后,相关渠道成本降低。在配售比例一般也是C类的2倍以上,甚至更高。
财联社4月2日讯(记者郭松峤)2月11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成功发射;2月27日,四维高景一号03、04星发射升空;3月12日,“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3月21日,谷神星一号成功完成其第18次发射,成为民营航天领域发射次数最多、发射卫星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商业运载火箭……
一季度,国内商业航天进入空前的高密度发射期。
在政策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商业航天安全健康发展”,并两次将商业航天置于新兴产业首位。而在刚刚结束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地区17家财险机构、2家再保险机构和1家保险中介机构共同组建的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支持北京打造“南箭北星”产业发展格局。
“在政策、资本、重大项目等利好因素下,今年国内卫星互联网重大工程加速实施快速部署,行业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卫星下游应用行业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蓝箭航天创始人、CEO 张昌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今年可回收火箭将密集首飞
据赛迪智库商业航天产业形势分析课题组预测,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转型升级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国际合作也将持续拓展。
张昌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今年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望实现火箭回收复用技术,从而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次,提升总体运力水平,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蓝箭航天目前正在加紧研制一级可重复使用的大型运载火箭朱雀三号,计划2025年首飞,并通过3次发射任务实现一子级回收,预计2026年实现朱雀三号一级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常态化运营。”张昌武同时也对记者透露了蓝箭航天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方面的研发进展。
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中国商业航天将在2025年迎来可回收火箭的密集首飞,包括朱雀三号、力箭二号、天龙三号、引力二号、双曲线三号、智神星一号等。
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三号总指挥戴政对记者表示,当前仍是行业可重复使用火箭全面爆发前的蓄势待发阶段。2025年商业火箭的进展,有望跟上爆发的卫星需求。
张昌武同时建议,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安全可控前提下,以快速发展为重心,进一步解放思想,简化发射许可审批流程,提升效率;在卫星互联网空间工程环节,降低和简化准入门槛,允许更多具备建设能力的参与者参与星座建设,促进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
记者了解到,伴随着接下来各家公司火箭密集上天,还需要有配套的航天发射场。在今年3月12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将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也标志着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双工位发射能力得到完整验证。
“今年对众多商业火箭公司而言,是关键的一年,也是行业分层、市场区分度显现的一年。”中国宇航学会成员、资深航天博主神仙号船长白国龙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蓝箭航天、深蓝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天兵科技等多家商业火箭公司都计划在今年进行新火箭型号首飞,其中不乏中大型乃至垂直起降火箭,这些火箭若成功首飞,将为中国承担卫星互联网组网运力的可回收火箭队伍注入新力量。
不只是火箭公司将迎来密集发射,商业航天重要赛道-商业飞船今年也将有重要动作。
紫微科技B300系列产品(紫微科技供图)
我国首家民营太空飞船公司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微科技”)董事长张晓敏对财联社记者透露,今年公司将继续推进自研B300系列飞船的发射进程,并计划发射B300-F返回版飞船。
张晓敏表示,公司目前正在载人飞船的研制,并计划在2027年或2028年正式进行入轨级亚轨道级/轨道级载人飞行试验,今年下半年也将有三次B300系列飞船的发射。
一级市场融资活跃
一季度,在一级市场上,商业航天也备受资本青睐。
先看地方产业基金。
近期,深蓝航天完成新一轮融资,总规模近5亿元人民币。本轮融资由山东泰山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旗下泰安远望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领投,资金将重点投向“星云”系列可回收液体火箭的研发攻坚与商业化落地,配合泰安航天产业集群形成协同效应。
另一家商业火箭公司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期也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首批交割,此轮融资由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管理的省级产业投资基金——四川省天府芯云数字经济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投资。募集资金将重点用于双曲线三号火箭的研发及焦点系列发动机试车台、发动机生产产线的建设。
白国龙对财联社记者分析,当下,市场与各界极为关注这些首飞计划在今年的完成进度及阶段性成果。率先完成技术突破、实现首飞的企业,无疑将在资本市场备受青睐,国家重大卫星组网资源也会向头部企业集中,助力这些企业率先进入下一轮商业航天发展阶段的正循环。
不只是火箭公司,相关配套企业一季度也获资本关注。
今年2月,北京九天行歌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天行歌”)宣布完成A++轮超亿元战略融资,本轮融资由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和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联合投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建设等方面。
据公开信息,这是九天行歌成立以来第7轮融资,也是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后投资的第一家商业航天企业。
此外,一季度亦有商业航天企业正加速拥抱资本市场。1月27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欲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向港交所递交的初步招股书显示,国星宇航目前主要有两条业务线,第一条业务线是卫星及相关服务,即研制及销售定制化卫星,同时提供相关的卫星运控管理。第二条业务线是星基解决方案,此部分的营收占公司营业收入超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