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间,清越科技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度财报。其中,2024年,清越科技实现了稳健的财务表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一言,让深海科技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也是“深海科技”首次被正式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24日发布《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38亿元,较上年增长5.9%,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数据显示,海洋制造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亦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现如今,海洋经济已发展成10万亿级市场。深海科技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迎来市场“春风”。
深海科技已有技术基础
深海科技可谓海洋工程的“Plus”版,涵盖范围更深入,对设备和技术专业化要求更高。比如,深海环境压力更大,装备需要有更高的耐压性能;深海高盐、低温等环境对设备材料的耐腐蚀性要求极高,也需要装备具有防腐和抗蚀的性能……但要在深海领域实现技术突破,需要研发制造单位拥有一定的海工技术基础。
从产品成果来看,在深海装备领域,中国已成功研发出一系列堪称 “国之重器” 的关键设备,近年来在深海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与成果备受瞩目。
如“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载人潜水器的成功下潜,以及海斗一号、海龙号等无人潜水器的研制,为深海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近年来,亦有拥有最大11000米的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蓝鲸”系列钻井平台刷新全球深水作业纪录……
这些“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一家家拥有先进技术的制造企业。其中,“蓝鲸”系列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研制者,便是中集集团旗下中集来福士。
“蓝鲸1号”与“蓝鲸2号”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重大成果,是中国船厂在海洋工程超深水领域的首个“交钥匙”工程,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是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蓝鲸1号”所配置的高效的液压双钻塔与全球领先的闭环动力系统可提升30%作业效率,节省10%的燃料同时,最精确的定位测量误差达到0.1米确保平台在飓风、海流的袭击下岿然不动。
除了“蓝鲸”系列,中集集团还承建“深海一号”能源站,该站年处理能力超300万吨,其创新研发的10 万吨级“国信 1 号”养殖工船,单船年产高品质鱼类1500吨。
随着深海科技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企业在深海资源开发项目中的优势将愈发显著,有望参与更多大型项目,进而增加营收与利润。
海工市场如火如荼
深海科技的背后,是“复苏”的海工市场。
近年来,油价逐渐回升,油气公司逐渐重新考虑深海油气项目的投资,在油价稳定上涨后,海工市场需求逐渐增加。即便 2024 年国际油价整体呈现震荡下行态势,海上油气开发的步伐依旧稳健。
根据克拉克森初步数据统计,2024年全球海工市场成交企稳回升,共成交海洋工程装备订单209座/艘,金额约268亿美元,以金额计同比增长95%。从订单结构来看,FPSO、FLNG浮式生产装备仍然是市场成交的中坚力量,成交数量10艘,金额约149亿美元,占比约61%。
另有市场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球自升式平台市场利用率为91%,同比上涨2个百分点;浮式钻井平台市场利用率为89%,同比持平。自升式和浮式钻井平台平均日租金分别为12.3万美元/天和32.3万美元/天,较近十年均值分别上涨26.7%和61.1%,但较2024年高点分别小幅下降10%和2%。同时,装备二手交易价格也在明显增长。截至12月底,350英尺的5~10年钻井平台和第六代浮式钻井平台二手交易价格分别为0.95亿美元和1.6亿美元,较2022年初分别上涨110%和63%。
至于2025年的市场发展预期,近日,EIA短期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25年WTI原油价格为70.68美元/桶;预计2025年布伦特原油价格为74.22美元/桶。在此油价水平下,海上油气开发仍具经济性,上游运营市场有望延续活跃态势,支撑海工市场的热度。
需求端,根据EMA预测,2025—2029年期间将存在119艘浮式生产平台订造需求,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将投资规模扩大至1110亿美元,这将带动大量FPSO、FLNG等生产平台的订单。
中企竞争力显著增强
海工市场中,FPSO、FLNG堪称高端装备领域的璀璨明珠,其建造难度极高,技术壁垒森严,不容小觑。目前中国船企已经拥有了总包建造的实力。从全球油气海工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中国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日韩相关订单业务,2017年开始,以SBM Offshore首艘Fast4Ward订单为标志,FPSO建造订单开始向中国海工企业倾斜。
在生产平台领域,目前全球50%以上的生产平台在建订单由中国海工企业建造,合同内容正从船体和模块建造向EPC总包发展。尤其中集来福士,在FPSO等高端装备建造方面表现活跃。
克拉克森研究海工数据库统计,中国在2022年超越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FPSO船体建造国,而当前20艘新造FPSO船体手持订单中,6家中国海工企业占到70%。FPSO改装手持订单共8艘,中国海工企业持有4艘、新加坡持有3艘。
韩国海工装备订单数量则处于较低水平。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海工企业共承接2艘FSRU和1艘FLNG新建订单,总合同金额约30.8亿美元,占全球订单总量的11.3%。
这也意味着,海工市场向好发展,亦是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机遇。叠加中企建造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国内海工企业有望交出更靓丽的成绩单。
以中集集团海工业务表现为例,其卓越非凡的“成绩单”,是中国海工企业走向世界的耀眼名片。据中集集团方面介绍,深海油气开采装备制造与服务方面,2024年,中集海工成功揽获2艘FPSO船体总包订单以及1艘FLNG改装总包订单。值得一提的是,中集海工亦是2023年国内首批通过巴油 FPSO 总包资格审查的企业。
对此,中集集团方面称,这一成果意义重大,彰显了其在攻克海洋工程装备中最为复杂、造价高昂且附加值极高产品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进一步稳固了其在全球高端海工装备市场的领先地位。
此外,深海新能源开发相关业务,中集集团不断完善方案,推动开发海洋新能源的进程,率先发起“绿色践行者”倡议,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降本增效,不断孵化海上漂浮式光伏等,2024年联合研发建造并交付全球首个竹基复合材料海上漂浮式光伏平台“集林一号”等,致力于打通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