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美东时间周五,全球金融市场巨震,欧美股市抛售加剧,大宗商品全线暴跌; ②热门中概股普跌,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超11%,哔哩哔哩跌超14%,蔚来跌12%。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持续完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深化低碳转型支持。截至2025年初,绿色债券与绿色贷款合计规模已突破37万亿元。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积极践行ESG理念为实体经济注入绿色动能,相关产品资金投向规模超3300亿元。以中银理财-ESG优享为代表的绿色产品,不仅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更以稳健收益表现成为市场标杆。
政策密集落地,绿色金融成战略高地
国务院办公厅在上周三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金融精准支持提供依据。引导金融机构将绿色低碳转型因素纳入资产组合管理考量,丰富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服务。推动金融机构逐步开展碳核算和可持续信息披露。
2月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
近年来,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不断加码,推动低碳可持续相关业务发展已成为金融机构必争之地。
政策频出的同时,我国绿色金融领域发展迅猛,活跃度不断提高。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达到35.75万亿元,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截至2025年1月,二者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绿色金融版图,规模突破37万亿元。
以产品创新践行ESG理念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银行理财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截至2024年末,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1万亿元。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3300亿元。
通过定向资金配置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融合,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工具将社会资本引导至清洁能源、生态修复等领域。这种定向导流功能突破传统会计意义上的回报定式,将资金缺口较大的低碳转型领域纳入资本覆盖范围。而绿色资产本身与传统资产相关性不高,可以起到分散风险,增强金融机构系统韧性的作用。
例如中银理财的“ESG优享”系列理财产品,较早引进外部评估机构,基于发行主体的ESG评分,采用负面筛选和正面优选等方法的ESG投资理念及策略。该系列产品关注ESG评价较高的企业,有效引导理财资金投向ESG表现较好的企业,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国家低碳转型和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以该系列中,2023年第12期的中银理财-ESG优享固收(封闭式)表现来看,截至3月7日,近一年收益率达4.77%,处于同类型中前2.71%分位。基于ESG的投资理念,该产品以债券、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债券回购等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为主,来获取稳健收益,同时适当参与以对冲为目的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实现跨市场、跨行业的投资运作,拓宽投资集合的有效边界。通过久期配置策略、信用类债券投资策略、息差策略以及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策略等,在风险相对可控的情况下获取多个市场快速发展的红利。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专栏文章中指出,2024 年,中银理财科技、绿色、普惠相关债券投资余额较年初分别增长 50%、31%和 26%,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ESG管理体系赋能可持续竞争力
对于非金融类的企业来说,ESG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运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ESG风险不仅关乎企业合规与声誉,更直接影响其财务稳定性和长期竞争力。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的深化,全球监管机构对ESG信息披露的要求日益严格。例如,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要求企业披露气候转型计划;中国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也明确要求企业遵循“双重重要性”原则(财务重要性和影响重要性)。
据AQR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市场上股票绿色程度上升一个单位,其隐含资金成本(基于股利贴现模型计算)平均下降约25bp,全球市场上股票绿色程度上升一个单位,其隐含资金成本平均下降约 33bp。
作为中国银行全资子公司,中银理财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在客户ESG风险管理上,制定绿色金融风控相关制度,并建立了与公司规模与业务属性相适应的风险治理架构,按照三道防线架构明确了ESG风险管理职责,纳入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此外,由专业部门牵头开展ESG风险管理工作,评估ESG风险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在投资环节,中银理财自主研发系统,供投资经理在一级投标环节有针对性的选择符合ESG标签的资产进行投资,助力提高负责ESG产品投资经理的投资效率。
然而与财务指标不同,ESG投资有着多元的评价标准,ESG评价指数则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可以为监管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市场激励倒逼企业升级技术。
自2022年开始,中银理财与MSCI公司等研究机构共同开展ESG评价指数研究,与《中国证券报》共同研究中国ESG企业数据库,参加新华网ESG项目工作组,作为行业代表参与编制《企业ESG评价通则》、《企业ESG信息披露通则》,并对外发布。同时,中银理财不断提升自身绿色低碳经营表现,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三年取得碳中和证书,并在2024年取得CCB(生物多样性)标签,实现公司运营碳中和。
从政策引导到市场实践,从产品创新到体系构建,中国绿色金融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中银理财的探索表明,通过将ESG理念与投资策略深度融合,金融机构不仅能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更能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随着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主体参与度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有望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强大的导向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