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透视2025医药新变量 能否助力行业迎来“翻身仗”?
①医药行业在经历长达四年的“冰封期”后,行情近期有所回暖。
                ②医药企业期待近期或有望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带来直接改善作用。
                ③地缘政治风险依然存在,但业内对此风险的认知更为客观理性。

财联社2月23日讯(记者 王俊仙 郑炳巽)乘着AI东风,医药行业在经历长达四年的“冰封期”后,行情近期有所回暖。这是否意味着医药拐点正加速到来?

相比AI助力将带来的长期改变,医药企业目前更为期待近期或有望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带来直接改善作用,这也将是夯实A股医药行情的重要基底。

财联社记者采访的多家创新药企或有创新药业务的传统药企,都高度认同多元支付体系的支持政策颇为关键,包括去年DRGs对创新药械的(除外支付)政策,今年初吹风的丙类目录,以及近日网传的完善药价形成机制和医保支持创新药发展征求意见稿等国内政策,令各药企颇受鼓舞。

与此同时,地缘政治风险依然存在,但业内对此风险的认知更为客观理性。

2025年,医药行业会触底反弹吗?

▌多元支付体系“箭在弦上”

“对我们来说,支付体系的支持政策是最关键的,这样才能确保真正的创新药在投入巨资研发成功后,实现它的创新价值,有助于整个行业良性循环。”某上市创新药企董事长告诉财联社记者。

这种声音代表了绝大多数行业人士的心声,“大家觉得今年医药行业将会回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到医保商保、支付多元化正在来的路上”。而从政策层面来说,构建多元化支付体系的支持政策已经“箭在弦上”。

例如丙类目录的建立,今年1月,国家医保局对外透露,计划于年内发布第一版丙类药品目录。在药品范围上,丙类目录主要聚焦创新程度很高、临床价值巨大、患者获益显著,但因超出“保基本”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基本医保目录的药品。在使用范围上,国家医保局将积极引导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将丙类目录药品纳入保障范围。

“丙类目录对于中国创新药产业而言将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它意味着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药支付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一位创新药企业人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录具体实施细节还待落实。“比如,一个创新药在乙类与丙类目录之间,是否只能选二选一?两个目录之间如何衔接协调?等等。”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近期业内也频传丙类目录将出的消息。

中信证券首席医疗健康产业分析师陈竹告诉财联社记者,此事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以前整个行业在支付方面的限制打开了,“可能打开的窗户不太大,但是至少已经把局面打开了。并且在这件事情上,相关部委和医保局是持支持态度的,这很关键。”

事实上,2024年7月出台的DRG/DIP 2.0方案,已经提出了特例单议机制、除外支付等具体政策,这都对创新药械支付透露友好信号。

其中,特例单议机制指对因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使用新药品、新耗材、新技术、复杂危重症或多学科联合诊疗等不适合按DRG/DIP标准支付的病例,医疗机构可自主申报特例单议。除外支付指对符合条件的新药耗新技术在应用初期按项目付费或以权重(点数)加成等方式予以支持,积累足够数据后再纳入DRG/DIP付费。

去年12月,北京医保局正式发布了第一批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名单。

▌全链条和AI赋能争相发力

更广范围的支持或在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政策的落地。

去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会议指出,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

在该实施方案具体细则尚未公布的基础上,北京、天津等地先后出台支持创新药政策。而且,近期网上进一步流传出《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完善药品价格机制意见》)和《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第二轮征求意见稿)(下称《支持创新药发展措施》)两份文件。

其中,《完善药品价格机制意见》明确指出,将以有效竞争为基础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医保药品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规范非医保药品自主定价,大力支持高质量创新药发展,充分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更好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多元支付功能。预计到2027年,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成熟定型。

《支持创新药发展措施》则更加聚焦创新药领域,指出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创新药支付标准和价格管理,健全多元支付渠道,为创新药拓展更大市场空间,同时也再次点名丙类药品目录,表示将以创新药为重点设立丙类药品目录。

业内认为,《支持创新药发展措施》或是对2024年国常会审议通过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的进一步落实。陈竹则表示,《完善药品价格机制意见》正在探索新的价格机制,很有可能未来医保集采定价将不再“唯低价论”,使得产品能够在质量和品牌方面与价格达到一个平衡。

除了上述两个网传政策的影响外,近期AI对医药的催化也备受瞩目。

陈竹表示,AI在医疗领域的爆发,为这个行业提供了更多可想象的空间。他认为,“医疗是一个具有丰富数据且还没有绝对开源的领域,因其垂直程度很深,AI难以在短时间内穷尽,因此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在政策支持上,我国自2024年以来已经连续出台多个政策推动AI医疗的发展。

其中,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将AI辅助诊断技术纳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同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了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等80多个细分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次月,2024中国医学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启动了中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产业联盟。

▌外部因素更具可掌握的确定性?

在国内政策以外,外部地缘环境也在过去的一年时间内频频扰动我国医药行业。这其中包括加征关税、《生物安全法案》等。

2024年5月14日美国白宫正式发表声明,将进口自中国的注射器和针头的关税从0%提高到50%,其他如口罩、呼吸器等防护设备的关税也将从0%-7.5%提高到25%;9月1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提高部分产品加征关税税率,其中,医用手套等产品均被大幅加征关税。

但这些关税目前尚不影响部分企业出海的动作。英科医疗方面曾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并不会因此削减美国市场布局,计划进一步加大对北美市场的开拓力度。

而据媒体最新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一次非公开会议上警告制药商关税即将到来,并表示企业应尽快将海外生产转移到美国。

某医疗器械行业分析师认为,从2018年至今,很多中国企业为了避免关税影响已经在海外建厂,关税会重塑整个供应链格局,但对需求端影响没那么大,中国制造业的先进性、成本包括工程师红利等,所以出口这块可能还会有一些扰动,但是对整个医药大盘的影响应该相对还好。还有知名研究员认为,关税的事情最终还是要通过谈判解决。具体的药物,可以通过license-out的方式。

在CXO行业,或为应对可能卷土而来的《生物安全法案》,去年12月,药明康德(603259.SH)将美国和英国的WuXi ATU业务全部出售给一家美国股权投资基金Altaris。今年1月,药明生物(02269.HK)亦宣布与默沙东达成协议,将全资子公司药明海德在爱尔兰的疫苗工厂出售给默沙东。

CIC灼识咨询创始合伙人侯绪超表示,我国已经国际化的CXO龙头,在应对国际局势上已有所动作,比如通过剥离一些敏感国际业务实现避嫌,进而保住主干业务。而还没有国际化的CXO,也将随着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一起成长。

今年1月,里昂对药明生物的看法变得更加积极,认为《生物安全法》的影响将从去年的不可预测转为今年的可控。

陈竹也认为,中美关系与《生物安全法案》等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在2025年也更具确定性。“这一届美国政府是可以围绕某些议题展开谈判的,不管最终是以关税的形式,还是以签订新协议的方式,相信中美两国能够在生物医药方面找到共同点。”

医药 医药商业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