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如果资金面不松下来,同业存单利率还是会继续上行。 ②当前资产端冲击的消退可能需要时间,银行负债压力的缓解可能还需要流动性环境率先转松。 ③非银机构、农商行是增持的主力,而减持的是基金、券商为主。
财联社2月19日讯(记者 郭子硕)在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理财公司加速向权益类投资要收益。
2月19日,招银理财在官方公众号发布一则“长期有效”的招聘公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权益投资经理,要求应聘者具备“1亿元以上组合投资管理经验”,投资风格为“绝对收益”,“产品业绩曲线平稳”,且优先考虑具有周期、TMT、制造等行业研究背景及港股投资经验的人才。
这成为春节后首家在官网渠道公开招募权益类投研团队的理财公司。
作为头部理财公司,招银理财公开招募权益投资团队,也释放出一种信号,理财公司要加速提升权益投资能力。这一选择并不意外。在债券收益走低的背景下,通过权益类投资以及多元投资策略做厚收益成为行业共识。
然而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当前权益类理财产品募集、发行仍在“洼地”。
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2024年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逼近30万亿元,但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仅2.58%,同比下滑0.28个百分点。作为权益类产品体系搭建的重要基础,多家理财公司人士也指出,权益类产品投研能力建设将是2025年理财公司发力的重点。
优先考虑周期、TMT、制造等投资研究、港股背景
从招银理财招聘要求来看,该岗位应聘者需负责权益类产品和内部策略投资管理工作,开展权益投资研究工作,负责权益类产品和内部策略创设、销售推动工作。
尤其是,招银理财指出,虽然投资范围及研究背景不限,但有两个“优先”。一是有周期、TMT、制造等投资研究背景优先,有港股投资经验优先。二是有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私募基金、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经验,有不同类型平台经历优先。
无独有偶,财联社记者在某招聘平台发现,光大理财亦在招募权益投资经理,网页未注明该公告的启动和结束时间。相较于招银理财对于具体投资背景和从业背景的要求,光大理财称,优先考虑“市场人脉资源”和“交易对手议价能力”的人才。同时,应聘者须具备3年及以上资管行业投资管理经验,
从行业来看,更多的理财公司仍在准备期。有股份行理财公司人士今日透露,公司暂时没有新的权益类团队招聘计划,但是这块是今年发力的重点。
在此之前,上一年苏银理财、上银理财、彼时处于筹建期的浙银理财均曾发布权益投资方向的投资经理招募令。
加速建设投研能力
财联社记者从多家理财公司了解到,理财机构2025年将通过权益、期权、委外等策略增厚收益,应对“资产荒”的问题,同时可提高收益上限。同时,多家理财公司公开表示年内将发力权益市场。
招银理财认为,理财行业应通过加强权益能力建设、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并拓展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光大理财相关人士此前在接受采访中也表示,公司将提升权益投资能力作为公司战略目标之一。持续加强权益投资团队建设,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提升团队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然而,中国理财网显示,目前市场上理财公司待售和募集的混合类及权益类理财产品为194只。而11月下旬,市场上待售和募集的混合类及权益类理财产品一度超过300只。从发行端不难看出,当前“含权理财”发行仍未进入高峰期。
综合来看,理财公司发展权益类产品仍存在三道关卡。一方面,存款利率、债券到期收益率普遍降低,理财产品收益持续下滑。另一方面,理财公司权益投研体系尚不成熟,叠加理财公司入市配套尚待优化,综合导致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迟迟无法增加。
对比公募基金,理财公司在权益投资领域的产品体系和投研能力仍需发力,需要加强权益类团队建设,提升权益投资能力,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权益类产品。而发力“权益类投资经理” 岗位人员招募令是一小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值得鼓舞的是,政策端的持续松绑则为理财资金入市铺平道路。
先是2024 年 9 月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银行理财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后是今年1月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出炉,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这些政策为银行理财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提供了支持和便利,创造了更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