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悦安新材表示,主要原因是在建工程转固但产能仍处于爬坡阶段,导致营业成本增加,同时房产、土地增加,相关税金及附加增加; ②营收分产品来看,目前悦安新材主要产品是羰基铁粉和雾化合金粉,并将这两种基础材料深加工为软磁粉末、金属注射成型喂料和吸波材料等产品。
《科创板日报》2月16日讯(记者 李明明)北京低空经济相关基金出手。
近日,北京九天行歌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天行歌”)完成A++轮超亿元战略融资,本轮融资由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和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联合投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建设等方面。
谈及本次A++轮融资的契机,九天行歌创始人、董事长王志峰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这次融资符合企业的融资节秦,企业要实现良性有续的发展,有节奏有计划的融资肯定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市场对火箭核心部件的需求在逐年加大,预计2026年开始,中国陆续进入商业运载火箭发射的爆发性增长期。2025年,民营商业液体运载火箭发射量将达到10发以上;国家队液体火箭发射不低于40发。预计到2030年液体火箭发射总量将达到150发/年以上” 王志峰说。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本次也是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后投资的第一家商业航天企业。
核心团队来自北京首都机械公司
九天行歌于2019年在北京成立,是一家中国商业液体运载火箭核心系统研制及关键部件生产企业。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液体运载火箭常温/低温贮箱、其他火箭结构、管路等结构件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火箭标准动力子级装配、测试等。其研发总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2024年1月,国内商业火箭公司东方空间引力一号首飞成功,九天行歌作为运载火箭核心部件供应商参研助力,在产品分离装置管路系统,关键系统绝热、重要试验保障、应急处理等方面提供了专业的技术助力。
在激烈角逐的商业航天领域,九天行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王志峰表示,首先,航天产品制造周期一般较长,也是制约发射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航天产品特色决定的。而九天行歌定位正是火箭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企业,处于加强航天产品制造能力的产业链条上。
其次,目前,商业航天领域所需要的产品基本还属于定制化产品,相应的制造资源也是需要定制化配套。目前,九天行歌自成立以来,一直在火箭核心部件制造领域深耕,已经建成了专业化的制造车间,搭建了柔性制造生产线,这些都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形成的。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九天行歌的核心团队来自火箭制造及发射的国家队,其中,专家团队都是在火箭制造领域工作了35年以上的中国“航二代”,这些制造领域的专家团队及技术、技能在九天行歌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王志峰说。
据悉,目前,九天行歌是目前为止国内唯一一家交付了火箭贮箱等核心部件的民营制造企业。主要客户群体有:国家航天企业、国内民营航天企业、国外市场。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国内专注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包括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等,此外,该领域关键部件生产企业还有九天行歌、超捷股份、高华科技、铂力特等。
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出手的首家商业航天企业
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九天行歌成立至今,已经经历了7轮融资。
本次投资方之一的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于2024年6月20日注册成立,出资额100亿元。出资方为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合伙)、北京达晨鲲鹏管理咨询合伙企业、北京京国管置业管理有限公司。
该基金由顺禧基金与达晨财智共同管理,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北京达晨鲲鹏管理咨询合伙企业。
该基金专注于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领域的投资,旨在推动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目前已投资的企业包括九天行歌、北京航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是位于北京市经济开发区的无人机研发商。
本次也是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后投资的第一家商业航天企业。
另一投资方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于2024年6月,主要出资方为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北京中关村资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京国管置业管理有限公司。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
目前,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该基金对外投资了9家企业,包括北京晶格领域半导体有限公司、北京云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谈及为何选择上述两家基金作为投资方,王志峰表示,九天行歌从所属领域而言属于对口企业,所以选择这两家基金作为战略投资方,是我们双方共同的选择。“世界上液体火箭发射燃料主要是煤油、偏二甲肼、液氢等;2023年甲烷作为新火箭燃料登上了历史舞台。甲烷新材料的使用对火箭核心部件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对我们的新要求。”
关于国内商业液体运载火箭核心部件领域未来发展,他预测十年内火箭发射形成航班制,每年发射不低于200发次。根据以上需求,贮箱等核心部件以及中大型运载火箭总装产能已成为商业运载火箭发展的瓶颈,预计到2027年液体火箭贮箱缺口将超过1000个/年,火箭总装缺口120发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