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2024年12月以来,机构调研主要集中在TMT、机械、医药等科技成长板块 。 ②从个股看,部分属于服务&可选消费(美护、零售)、有色(小金属、工业金属)、地产等行业的上市公司也受到机构关注。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2024年四季度以旧换新补贴可能超过1100亿元,财政乘数2.8左右。2025年以旧换新“加力扩围”,有可能超过2010年成为消费品补贴强度最大的一年,或对社零总额形成较为明显的提振。
以下为其最新观点:
我们梳理了历史上4轮消费品补贴政策,估算每一轮政策的财政规模,并设计了财政乘数的计算框架,估算每一轮补贴政策的当期乘数以及政策退出后2年内的累积乘数。我们的计算显示,财政补贴当期乘数较高,对相关消费拉动力强。后续由于透支效应,累积乘数会逐渐降到1以下。过去几轮消费补贴乘数趋于下降,产品保有率上升可能影响政策效果。通常而言,单价更昂贵的商品,当期财政乘数更高、长期乘数更低(例如汽车和家电对比)。我们的估算显示,2024年四季度以旧换新补贴可能超过1100亿元,财政乘数2.8左右。2025年以旧换新“加力扩围”,有可能超过2010年成为消费品补贴强度最大的一年,或对社零总额形成较为明显的提振。
历史上我国共出台过4轮消费品补贴(含减免税)政策,2024年以旧换新补贴是近10年来政策强度最大的一次。2009、2015、2022、2024年,在耐用品消费出现回落期间,我国均出台了促消费、稳增长举措。其中,2009-2011年规模较大,每年消费品补贴规模(含车购税减免)相当于上年GDP的0.12%-0.20%(2010年为0.20%)。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我们估算补贴总规模在1500亿元左右,相当于上年GDP比重的0.12%,是2012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年。
图表1:消费品补贴政策及规模梳理
注:(1)核心政策举措是对相关政策的概括提炼,具体政策细节请参考相关政策原文。(2)财政金额包括补贴和减税的金额,为我们根据公开信息推算数值。(3)新能源汽车的车购税减免政策从2014年迄今持续执行,和促消费、稳增长政策不同,表中未做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逐年的消费品补贴政策及规模(推算值)
注:(1)财政金额包括补贴和减税的金额,为我们根据公开信息推算数值。(2)新能源汽车的车购税减免政策从2014年迄今持续执行,和促消费、稳增长政策不同,表中未做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消费品补贴政策财政金额(推算值)
注:(1)财政金额包括补贴和减税的金额,为我们根据公开信息推算数值。(2)新能源汽车的车购税减免政策从2014年迄今持续执行,和促消费、稳增长政策不同,表中未做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财政补贴效果体现为财政乘数,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财政补贴支出,可以额外拉动多少个单位的消费品销售额。从历史经验看,消费品补贴政策当期的提振效果较好,但拉长时间看则会有透支效应。为了定量计算当期乘数和长期累积乘数,我们仿照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的思路,设计了财政乘数的计算框架。我们将零售额分为政策影响的品类(比如汽车类、家电类等)和非政策影响类,政策影响的品类增速比没有政策影响的品类增速“多增”的部分,便计算为补贴政策的影响。
例如,汽车类零售额增速从2008年的25.3%上升7个百分点至32.3%,而同期非政策影响类零售额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速从2008年的25.4%下降11个百分点至14.4%。汽车类与非政策影响类的相对增速抬升了18个百分点,这部分体现的就是政策带来的提振。后续随着政策退出,透支效应开始显现,2011年汽车类零售额增速14.6%,比非政策影响类零售额增速低13.6个百分点,这比2011-2019年二者复合增速之差多降了8个百分点,多降的这部分体现的就是政策透支的影响。
累积乘数是指从政策开始执行起算,累计拉动的零售额与累计的财政支出之比,体现出政策执行迄今累计的拉动效果。例如第一年财政补贴300亿元,带动额外消费600亿元,则当期乘数为2。第二年政策退出,当期财政补贴为0,透支效应导致当期额外消费是-400亿元。这时候截至第二年的累计财政补贴是300+0=300亿元,带动的累计消费是600-400=200亿元,因此截至第二年该政策的累积乘数是200/300=0.67。
基于以上测算框架,我们逐年计算了消费品补贴政策的乘数。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个非常简化的测算框架,并未考虑现价和不变价、跨时间的现金流折现等更为精细的调整。并且我们主要考察政策对相关品类零售额的直接影响,未考虑就业和收入改善、挤占其他消费支出等间接影响,和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财政乘数会有所不同。
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以下几点特征:
► 财政补贴当期乘数较高,对相关消费拉动强。我们的估算显示,2009年汽车补贴政策财政规模约281亿元,拉动的零售额为1952亿元,财政乘数达到7.0。同期家电补贴政策乘数亦达到了3.5。这从消费品销量也能看出来,2009年在政策提振下,乘用车、空调、冰箱等销量当月同比增速都曾达到100%左右。此后2016年车购税减半、2024年以旧换新,当期乘数分别为4.5和2.8,也都明显大于1。
► 后续由于透支效应的存在,累积乘数会逐渐降到1以下。在政策执行期间,累计财政乘数一般会逐步回落。随着政策退出和透支效应显现,累计财政支出不再变化,而累计拉动的零售额会进一步下降,使得累积乘数加快回落。经验上看,通常在政策开始执行后的第4年累积乘数降到1以下。并且无论政策是否还在执行,这种累积乘数回落都会体现。例如2012年时家电下乡政策还在执行,但我们估算的累积乘数已经降至0.8了。
► 政策持续时间的长短对长期乘数似乎也有影响,政策时间更长,长期乘数可能更接近平均消费倾向。我们观察到,政策执行久的话,透支效应会在政策执行期间就逐步体现,政策退出后不会有残留的透支影响,最终的累积乘数反而高一些。而政策执行短的话,透支效应会在政策退出后迅速显现,累积乘数可能明显下降。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补贴政策执行时间长的话,意味着补贴的财政规模更大、消费预期更稳定,这个政策举措就从一个短期的脉冲刺激转变为常规的财政补贴,效果上更接近于增加了居民等量的可支配收入,对该品类消费的拉动乘数逐渐趋近于平均消费倾向,而不会因为透支效应快速回落到更低水平。
图表4:2009年家电政策累计财政乘数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5:2009年汽车政策累计财政乘数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 过去几轮消费补贴乘数趋于下降,产品保有率上升可能影响政策效果。早年的政策乘数比近年的都大,汽车、家电都呈现这一特征。我们认为,早年汽车家电保有率低、潜在需求大,政策刺激效果更好。而随着居民耐用品保有量的逐步饱和,政策更多刺激的是置换需求,弹性相对小一些。不过供给侧的创新可能带来新的增量,比如今年汽车政策乘数比2022年高,除了当时可能受疫情影响以外,供给侧创新带来了电动车渗透率的快速爬升,也是政策效果更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表6:汽车保有量和财政乘数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7:家电保有量&乘数
注:由于城镇居民保有量数据在2013年出现跳跃,为保持同口径可比,图中的保有量是农村居民的保有量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 汽车补贴的当期财政乘数比家电家居更大,但长期乘数比家电家居更低,可能商品单价影响了消费者行为。汽车单价和单件补贴额远高于家电家居,因此对居民而言,买汽车比买家电更“赚”,这能够调动更多的居民在当期购买汽车,提升当期乘数。但单价贵是“双刃剑”,汽车耐用品属性更强、居民购买会更加审慎,并不会因为有补贴政策就轻易多买汽车,当期刺激的汽车消费基本上是从未来几年腾挪过来的,因此长期来看汽车政策透支效应更强。而家电则单价相对便宜,居民更可能因为补贴政策而额外多购买家电,使得家电长期乘数比汽车高。
图表8:汽车和家电补贴政策乘数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9:汽车和家电补贴政策长期乘数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本轮以旧换新政策,在12月,又有一些新的变化,不同品类以旧换新进度出现分化。其中,汽车以旧换新进度加快,可能消费者在年底政策退出前有“抢购”动机;家电以旧换新进度放缓,可能因为“双十一”消费旺季已过。我们根据最新的进度数据推算,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财政补贴规模大约1500亿元,其中四季度超过1100亿元。
图表10: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情况(按进度推算值)
资料来源:商务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金额(按进度推算值)
资料来源:商务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伴随以旧换新政策的加快落地,以旧换新类商品零售额增速从6-8月的-5.4%上升至9-11月的6.6%,增速改善12.0个百分点。而同期非以旧换新类商品零售额增速下降了0.4个百分点,对应的零售额多增2140亿元。9-11月财政补贴金额比6-8月大约增加了758亿元,按此推算,我们估计本轮以旧换新政策的财政乘数可能为2.8左右。
图表12:社零总额当月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3:财政补贴乘数估算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5年将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1月3日,发改委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更为具体地介绍了如何加力扩围。包括大幅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加大家装消费品换新的支持力度等。对于“两新”政策加力扩围的影响及展望,我们预计,2025年有可能会超过2010年,有望成为消费品补贴强度最大的一年,这将对社零总额形成较为明显的提振。
风险
宏观政策存在不确定性;数据估算可能存在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