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央行约谈部分“交易激进”机构震动市场,本轮债牛谁是主力?国有大行受到“关注”最多
Play
语音播报
00:00
/
00:00
00:00
①央行上午约谈对象主要是在京的机构,其他城市机构进京参会的极少,包括上海这类资管机构集中的城市。
                ②近两周,10年期国债主力买入机构由基金转向银行。
                ③随着增量政策落地生效,经济企稳的可能性上升,需要降低对2025年债市的预期。

财联社12月18日讯(记者 梁柯志)据金融时报报道,18日上午,央行约谈了本轮债市行情中部分交易激进的金融机构,包括部分银行、券商、保险资管、理财子公司、基金、信托等等,提出加强债券投资稳健性,对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等要求。

受消息影响,上午开盘债券期货迅速下跌,而现券收益率则应声上涨。

12月18日,一位匿名的资管机构人士对财联社表示,央行上午约谈对象主要是在京的机构,其他城市机构进京参会的极少,包括上海这类资管机构集中的城市。

对于参会的机构,有市场人士称,本轮约谈机构当中,银行机构尤其大行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最多,被认为是本轮债牛的主力。

依据国海证券固收分析师靳毅18日发布报告,最近两周债市交易数据显示,10年期国债主力买入机构由基金转向银行,30年期国债的主力买入机构则是基金和保险。

12月18日,北京某大型券商分析师对财联社表示,邮储银行等大行资金充裕,债券的持有规模一直都比较大。且近期发行的地方债等偏长久期,大行从自身情况和政策要求的角度都是购买主力。

本轮债牛:基金领衔,大行接力

在12月2日本轮债市启动之时,某大型券商固收分析师就对财联社透露,从数据上观察,本轮债市的活跃主要是基金和保险资金购买追货所致。

两周后,市场主力发生微妙变化。在18日上午发布的报告中,国海证券固收分析师靳毅表示,近两周机构行为表现显示,基金和保险配置动力很强,持仓久期明显拉长,但近日对10年期国债开始有卖出止盈的动作,接力的银行尤其是大行,开始回补长债的仓位。

具体来看,近两周大行整体增配了5-7年、7-10年利率债,且规模不低,是成交主力之一,整体持仓久期有所增加。

靳毅认为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补充8月卖债的久期缺口,另一方面,明年监管可能限制大行的买债行为,使其更多聚焦于贷款业务,促使大行提前加大配置规模。

华源证券固收分析师廖志明认为,四大行债券投资节奏与政府债券发行节奏相关。2024年8、9月份及四季度政府债券净发行大幅放量,四大行债券投资增速明显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近两月持续在卖出债券止盈的城农商的中小银行,上周也开始回补长债仓位,尤其是在周三债市一度出现回调时。不过对20-30Y国债仍然保持净卖出,有主动控制久期的动作。

净买入数据显示,大行在12月7日、12月14日两周的购买均在500亿左右,而中小银行则结束了连续六周负数的情况,在12月14日当周净买入大约在400亿规模。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18日上午央行约谈要求提到“近期已经严厉查处了一批涉嫌出借账户、扰乱市场价格、利益输送、内控缺失等违规行为的机构,同时正在全面摸排违规行为线索,后续将保持常态化的执法检查,对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半个月透支明年全年红利

信达证券分析师李一爽发布11月债市分析报告表示,11月交易型机构对于债券的需求明显上升,其中广义基金增持债券的规模创下近年来的新高,全面增持利率债、信用债以及同业存单,券商大幅增持国债与地方债。

但银行对债券的减持规模达到2022年8月以来最高,李一爽认为这受到了买断式逆回购规模大幅抬升的影响。

但是到了12月初,画风突然逆转,银行再次成为买债主力之一。

在对明年债市展望,华源证券固收分析师廖志明用“如履薄冰”为题,在他看来,12月以来的债市收益率快速下降,导致银行自营面临收益倒挂问题,抢跑行情可能大幅透支了2025年债市行情空间。同时,收益倒挂可能倒逼银行减少债券投资,降低债券投资增速。

未来三五年,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将逐年下行,支撑债市继续走牛。下一步,利率债取决于银行自营,超长债看险资,信用债的信用利差主要看非银特别是银行理财。

不过,廖志明提醒,货币政策变化有时很快,往往相机抉择。当前,债市普遍预期经济增长低迷及2025年将大降息,但这种预期不一定对,经济走势可能好于债市的预期。

具体来看,因银行净息差收窄及储蓄养老等约束,叠加预测2025年中国经济略微企稳,预计2025年降息幅度低于2024年。而且,随着增量政策落地生效,经济企稳的可能性上升,需要降低对2025年债市的预期。

大金融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